立法會選舉還有兩天就舉行,地區直選和功能界別的超級區議會選舉,競爭都非常激烈。
今屆選舉,除了參選名單數量及候選人人數破紀錄外,被取消參選資格的人數相信也是歷來最多,亦首次有候選人稱因受到威嚇而棄選。今次選舉另一特色,是多了不少新冒起的政治組織和年紀較輕的候選人。年輕人願意走出來,代表自己的社群發聲,理應值得高興。不過,縱使市民選擇多了,最令人擔心的,卻是新一屆選出的立法會,能否在日後抵禦政府提出的惡法?
在一個自由、民主的社會,立法會的角色舉足輕重。行政、立法、司法權力分立,互不從屬,從而達到互相監察和制衡的作用,防止極端政權出現。行政長官及政府負責行政,擁有任命官員、制訂政策等權力;立法會則負責立法,擁有通過法律、審批財政、監察政府等權力。
須守住立法會的否決權
立法會的組成,是由市民透過地區直選產生和功能界別兩個組別組成,各佔35席。對於與《基本法》相關事宜,包括彈劾特首、解除議員資格、修改《基本法》、修改行政長官產生辦法、修改立法會產生辦法和表決程序等重大事宜,需經由立法會出席會議議員三分之二通過。另外,若議員提交私人草案,需經來自兩個組別出席議員分別以半數通過。
去屆立法會70席中,非建制派佔27席(其中地區直選佔18席),雖然仍屬少數,但佔全數議席逾三分之一,直選組別中非建制派亦佔逾半數,故能同時發揮全體三分之一關鍵少數的作用,及分組點票的否決權,擋住違背民意的政策。近年,梁振英領導下的特區政府變得專橫獨斷、漠視民意、用人唯親、為所欲為,特首沒有維護「一國兩制」和香港人重視的核心價值,任由中央干預香港的管治,更視泛民議員為敵人,與市民的距離越來越遠,導致行政與立法關係崩潰,政策推行失調,社會撕裂。
過往香港一直享有公開、公平、公正的選舉制度,但近日發生的一連串事件,包括有6名參選人被取消資格、有候選人「因為不想身邊的人,惹上更高層次的麻煩或賠上代價」及感到「人身安全的壓力」而宣佈棄選,甚至有報道指有港人的內地親戚遭統戰辦上門催票,已令香港市民對選舉制度的信心大打折扣。此外,建制派一直擁有龐大的選舉機器,透過種票、威嚇、利誘等各種方法以獲取選票,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是次選舉,最壞的結果,是泛民主派未能取得過半數直選議席,或整體議席數目未達三分之一,那就會失去關鍵少數的優勢,令一些不符港人利益的政策,包括違背民意的政改方案輕易地通過,這絕不是香港市民想見到的。
香港需要一個可以回應社會訴求、為香港帶來新希望的立法會。要守住立法會的否決權,泛民陣營必須最少取得24個(即立法會三分之一)議席。懇請所有合資格選民,在星期日出來投票,選出有承擔、願意守護香港核心價值的泛民候選人進入議會,讓他們可以有力地監察和制衡政府。
陳方安生
前政務司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