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開學喇】一粒米搞掂?古人出貓有一手

【動畫.開學喇】一粒米搞掂?古人出貓有一手

出貓手法層出不同,學生出貓的新聞,久不久便有一單。坊間普遍的出貓法寶,不外乎手機、紙條、水樽、隱形墨水筆及筆盒等。香港學生雖然鬼主意多多,但觀乎考評局數據,他們於公開試出貓的情況並不嚴重,近三年來亦只有小貓一兩隻。

米粒出貓法

出貓在古代已通行,在科舉考試有考生會將字雕在米粒上,粒粒皆貓紙。

出貓,原來古人亦有一手。中國科舉制度始自隋朝,直到清朝後期,即1905年方被廢除,整整持續了1,300年。早於古時科舉,古人已經精通出貓術。不想寒窗苦讀?有考生會將字雕在米粒上,粒粒皆貓紙,或者左揳右揳,放小紙條於衣袖、鞋底、挖空的毛及饅頭內等。總之,能穿上身的東西,甚至皮膚,都是貓紙。若於考場上空,看見一群白鴿盤旋,放心,這並非甚麼異象。始作俑者是下方的考生,他們正以飛鴿傳書,將試題傳給外面的人代答。據聞當時考官見此情景,早而見怪不怪。

Miko 和Coco曾見過同學用紫光燈出貓。

Kevin 說利用水樽出貓在同學間甚為流行。

不過,別以為出貓無代價,有被發現的考生,會被枷號(在頸項戴上木製刑具)示眾一個月,同時革去功名 ,終身不得參加科舉考試 。

另外,為了中舉,較有家底的考生會賄賂考官,這情況於清朝尤其嚴重。所以,朝廷為了防賄,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密封卷上考生的個人資料,另定編號,令受賄考官認不出卷屬誰人,即是「糊名」(又稱「封彌」或「彌封」)。不過,這個機制,並阻止不到二人於試卷中,以暗號相通。根據《 清史稿 》記載,有考官為結交權貴,令多25位高官子弟上榜,惟最後東窗事發,其中七個考官更因此被處斬。

說到底,與其搞盡腦汁出貓,倒不如趁開學日,好好為學業計劃一下。正如電影《逃學威龍》中的對白:「一次唔識、測夠兩次、兩次唔識、識夠三次、測到佢識為止。」

記者:湯珮然
攝影:王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