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繡球 - 唐顧

洋繡球 - 唐顧

拜現代教育所賜,儘管對古詩極有興趣,仍不太能欣賞傳統士大夫。不過若持寬容的眼光來看,還並非沒有可愛之處,友於花竹可算一項。士人喜種花者多,幾乎成為一種流行的癖性,若有耐心細讀舊籍,仿佛可以注意到許多花卉進入中國的軌跡。
繡球有木本與草本兩種。忍冬科的木繡球是舊有的,唐詩說「信道陽春真有腳,因風踢上樹梢頭」,把它比作蹴鞠球,恰切而可愛。虎耳草科的草繡球,也即日本流行的紫陽花,卻是後來傳入的。就我所見,早在康熙時期,納蘭性德的弟弟揆敘就寫過一首名叫《洋繡球》的詩,說明它確實從日本傳入,並且已經細心地注意到此花顏色前後變化,會不斷由淺入深。到了嘉道年間,謝堃對此記載更加詳細。按農曆來說,這種花可以從四月開到八月,而顏色「一月一轉」。四月純白,五月帶紅,六月淺紅,七月茄紫,八月則變成藍色──這恐怕是土壤鹼性較高的緣故。可能因為這花的奇異,注意到它的竟還不少。有一位杭州人胡敬也寫了詩讚美之。「何年遺海外,球樣訝依然」,大概是因熟悉木繡球,覺得草繡球是一不小心踢到海外去的異種吧。「錦看倭女制,月想柁樓懸」,說它顏色如錦,渾圓如月,很有些溫柔可親的意思。
到民國時候,記載中又見有原產非洲南部的天竺葵,也成為「洋繡球」之一種。它是常見的室內與庭院植物,不能變色,本身卻如唇彩一般色號豐富。舉凡月白、淡紫、粉紅、金紅、桃紅、正紅諸種花色,層出不窮。它的枝幹輕脆,花葉團團,像小小的荷葉片一樣。花枝抽箭簇生,在頂端開成一團。它有一種亭亭挺立的姿態,不像紫陽花開到盛時總是垂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