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有理】「認知障礙症」(Dementia),其實早在100多年前已經出現,但由於病者會出現意識混亂、記憶衰退等病症,不時會被誤診為成精神分裂症,而被送入精神病院。而當中最常見的早發性認知障礙症成因——「阿茲海默氏症」,目前為世人所認識,原來都有段故。
1901年,德國法蘭克福一位精神科醫生阿洛尹‧阿茲海默(Alzheimer) ,發現一名女病人有憂鬱、妄想、意識混亂與記憶逐漸退化等症狀;直至1906年該病人去世,接受病理解剖後,在顯微鏡下發現她的大腦組織出現神經退化,而且滿佈兩種細小物質,即是後世稱為「澱粉狀蛋白」及「神經纖維纏結」。當年阿茲海默還不了解這些「澱粉狀蛋白」,一年後,他將病例發表於德國精神醫學期刊,到了1910年,這個病症正式命名為「阿茲海默氏症」。多年來,人類對大腦的研究依然非常有限,至今仍然未找到「阿茲海默氏」症的成因,只能推斷與遺傳有關。
而另一個早發性的主因——「額顳葉認知障礙症」,佔本港早發性認知障礎的3分1。它的出現,比阿茲海默氏症更早,1892年捷克心理醫生阿諾德(Arnold Pick)發現,大腦的額顳葉受損,會影響語言、行為、性格及肌肉活動能力。100年過去,外界對此病仍了解甚少,因此不時被誤診成精神分裂、更年期等病症。
「認知障礙症」這幾個字,或許讓人一時間搞不清,只因過去大家都叫它「老人癡呆症」或者「失智症」,惟因這些名字帶有歧視成份,亦令外界誤會患者一定「癡癡呆呆」,故經過多年爭議後,本港醫學界終在2010年,將病名改成「腦退化症」,意思是因腦部功能不正常地衰退所引起的病症,當時獲得醫管局、平機會等機構的支持。不過,名字只用了一年,便再改成「認知障礙」,因為醫學界認為,「腦退化症」同時也包含了柏金遜症及小腦萎縮症等病者,但診治方法完全不同,最後以「認知障礙」較中性及貼切,亦更易被患者接受。
據統計,「阿茲海默氏症」患者佔全港認知障礙症病例三份之二,研究發現,患者大腦內會有「澱粉狀蛋白」,產生神經纖維纏結,殺死腦細胞,令大腦的海馬體萎縮,因此患者會出現記憶力衰退,最終失去語言及活動能力。港人熟悉的,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教授,以及已故前美國總統列根,皆患有「阿茲海默氏症」。
如想了解更多認知障礙症,可參閱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周佩芳認知障礙預防研究中心網頁 http://www.facebook.com/CUHKdement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