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屆立法會選舉會否是香港的最後一次民主選舉?先有選管會以政見為由篩走候選人,再有候選人在電視論壇上宣稱受到威脅而棄選和離港暫避,現在又有證據顯示中國的統戰部門以威逼利誘的方式,呼籲有投票權的新移民支持建制派候選人。尚有各個社團、同鄉會、公務員工會為建制派候選人拉票配票。上至大陸的統戰部,中至特區政府的公務員體系和選管會,下至各個左派組織的動員,均顯示中共對於今屆立法會選舉中,建制派能否奪得三分之二的大多數議席非常着緊,甚至有不惜任何代價都要付諸實行的勢頭。
或許會有人怪責那些因威逼利誘而投票予建制派的人,認為他們斷送香港人的未來;或者會有人對屈服於威嚇的候選人感到失望,認為他們未有進入立法會的資格。但刀架到脖子上,畏懼才是正常人的表現;一個社會,總不可能每個人都似林榮基,有勇氣站出來頂證中共的卑劣,敢對抗強權的威嚇。倒不如說,社會之所以會有英雄出現,是社會已經不太正常,乃至一個正常人願意站出來,做一些正常人會做的事,都會顯得特別怪異。
與其怪罪建制派和支持他們的選民,我們倒應該問問那些手上有票,卻眼白白看着香港沉淪的選民在做甚麼。如果說建制派在立法會中的行為是賣港,這些不投票的選民,就是默許他們繼續賣港,也是幫兇。在戰場上明刀明槍,毫不掩飾卑劣的敵人並不是最可怕,因為你至少懂得防範對方,而且敵人無可能背叛自己。反觀那些看着敵軍來到門前仍無自覺的人,危害才是最大。
目前仍然有投票權的香港人,手上握有的不只是選票;沒有投票權的年輕人的未來,亦掌握在成年人的手中。倘若建制派穩佔大多數議席,下一屆政府就可以假借民意來推動有篩選的政改方案。既然有篩選的特首選舉都可以稱為普選,那麼有篩選的立法會選舉方案都可以稱為普選,叫建制派通過一下,就可以順理成章為全面篩選候選人政見提供法律理據。屆時香港的年輕人,連透過選舉制度表達政見的機會都失去了,所有人寄望街頭抗爭可以有一番作為,大規模的流血衝突、開槍場面、軍警鎮壓也就不遠矣。有云:「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年輕人的前途和未來,將因香港人的冷漠而喪失。
自九七主權移交以來,香港的民主進程一直受到北京的阻礙,到今屆的立法會選舉更見險阻。香港人一定要問問自己,這樣的投票機會,還會不會有「下次」。正如本年2月,立會新東補選,不少人打着「9月再投梁天琦」的旗號來支持另一位候選人。到今屆立法會選舉,梁天琦的提名不獲選管會接納,投票「可一不可再」的現實已經擺在眼前。
范克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