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里約奧運後,港協暨奧委會副會長霍啟剛日前接受電視台訪問時指有意集中資源發展有優勢項目,或需縮減精英項目。香港女單車手李慧詩昨出席公開活動時稱,現時本港體育政策忽略對運動團隊的專業人才支援,冀當局加強挽留人才,同時不應再以單一的評核準則衡量精英項目,應作多方面評估。
談到本港整體的體育政策,李慧詩質疑港府雖然對運動員有很多資助,卻不太着重挽留團隊專業人士,「我哋單車項目比較更加需要喺運動科學上(有)好多嘅人才,奈何我哋團隊嘅人才其實喺體院入面寥寥可數」。李慧詩指,運動員花心機比賽,工作人員亦花了很多心血,正如外國的例子,工作人員須參加多屆奧運累積經驗,才能形成強大團隊。
對於應否削減精英運動項目,李慧詩稱:「我覺得每件事都有利有弊,可能佢哋會話希望效法英國,但如何效法,要先更全面去了解,而唔係只睇表面嘅事……要增加或縮減嘅時候,應該要做多啲評估,而唔係只用一個標準。」她認為,政府不應單憑亞洲、青年或成年等比賽成績評估本地精英運動項目,應獨立評估每個體育項目的價值。
施幸余反對削精英項目
女泳手施幸余則指,精英運動員一直希望香港體育學院能獨立評估每個項目,但體院稱難以公平,「其實每個項目都有佢特質,好難放埋一齊評估,而且𠵱家應該爭取嘅係增加精英項目,但竟然話刪項目,聽落好唔合理」。
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表示,絕對同意李慧詩言論。他稱,現時體院缺乏彈性管理方式,不能針對體育項目提供相應支援,導致在運動科學及醫療支援上有所缺乏,「運動員嘅物理治療師流失率好高,一方面因為人工缺乏競爭力,但又要有運動醫學背景,令人才變得好缺乏」。他建議政府及體院增撥資助,支援本地運動科學及醫療發展,有助運動員提升表現。
■記者紀靜雯、盧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