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市場對沽空機構報告非常敏感,報告「見光」後,相關公司股價先大瀉,繼而中途停牌,時間短則三、兩個月,長則一年半載。那時沽空機構給市場的感覺,恍如「股壇羅賓漢」(雖則是有錢落袋)再世,被唱衰股份即時變得十惡不赦。
再到近年,沽空機構湧現,一眾「股壇羅賓漢」亦燕瘦環肥,報告中所謂唱淡理據,質素急轉直下,說得難聽一點,理據口講口賠,有些信則有不信則無的味道。曾見過有沽空報告,連英文都寫唔通,水準之差,令人開始同情被唱衰公司,居然死在如此質素的報告上。
有前輩跟密西比說,他曾經有段時間很留意沽空機構言論,但到頭來發現,其實兩邊都不是人;一個要「圓慌」,一個要「拆台」,惟兩者為求達到目的,亦都會說些似是而非資訊,有假有真,其他股東只有被拖累的份兒。
上市公司不可信,沽空機構更不能盡信,核數師可信吧?前輩說:「唔通你唔記得咗美國安隆(Enron)點樣執笠?」
密西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