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名科學家過去一年在「火星」過得怎樣?美國太空總署(NASA)資助為期一年的模擬火星生活實驗前天結束,六位充當「太空人」的科學家「重返地球」,與世隔絕曾教他們「悶得要死」,對人與人之間相處亦有一番體會,最重要是讓科學界確信人類登陸火星在技術與心理層面上可行。
美國夏威夷時間前天早上9時,來自美、德、法的六名科學家一身便服步出冒納羅亞火山(Mauna Loa)北坡的拱頂屋,跟守候在外的至親熱情相擁,捧着西瓜、香蕉與薄餅大快朵頤。記者兼團隊首席醫療人員吉福德(Sheyna Gifford)形容:「返回地球一刻,家人的臉孔、菠蘿的鮮甜與微風拂面的感覺是無價寶」。
吉福德與天體生物學家維瑟(Cyprien Verseux)、物理學家海尼克(Christiane Heinicke)、團隊指揮約翰斯頓(Carmel Johnston)、建築師巴辛恩韋特(Tristan Bassingthwaighte)及工程師斯圖爾特(Andrzej Stewart)參與的實驗,是要讓夏威夷大學研究員了解長期孤立對人類行為及心理的影響,為2030年前載人登陸火星做準備。
「悶得要死」 拱頂屋無私隱
透過肢體動作追蹤器等電子設備,研究員可從採集得來的情緒、認知力與說話聲量等數據分析六名「太空人」的互動,若他們鼻貼鼻大聲說話即可能在吵架;長時間沒走近別人即可能在鬧情緒或刻意疏遠他人。研究員踢爆「太空人」愛粉飾太平,明明數據反映相處氣氛緊張,卻回答「很好,我跟大家相處不錯」。
而即使個個都是精英,他們仍然會為着「誰吃了最後一塊朱古力」、「你吃東西太大聲」等雞毛蒜皮小事爭吵,儼如「小學雞」。
巴辛恩韋特坦言有時確實「悶得要死」,但由於在拱頂屋私隱欠奉,有時都想一個人,找個地方靜一靜;他又發現「一個人這刻可以很棒,但下一秒卻會犯眾憎……現實生活中沒放心上的小事,在這裏卻會令人恨不得把他推落樓梯」;海尼克亦感歎「有時跟人共事可以很困難」,相信往後只能跟其中三名拍檔保持聯絡。
祖母離世 延誤口訊告別
無力感亦讓他們上了一課。六人的家鄉過去一年都發生過嚴重恐襲,為了模擬火星與地球之間傳送數據的時差,他們只能從延誤20分鐘的通訊知悉事件、問家人平安。無力感令吉福德體會到「單是不在地球已是一大挑戰」,即使一個月前祖母離世,「我亦只能用延誤的口訊跟她話別,沒人想要這樣的」。
然而一切都沒讓他們想過放棄。約翰斯頓指「不論好壞,一切都能轉化成幫助太空人在火星生活的數據」;維瑟亦認為「人類登陸火星將來是可行的,一切技術與心理問題都可以克服」。
美國《赫芬頓郵報》/英國《泰晤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