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歲電競選手月薪2萬靠打機搵食 父母反對

19歲電競選手月薪2萬
靠打機搵食 父母反對

【科技透視】
打機與不務正業長久以來劃上等號,在華人社會這種思想更根深柢固,但近年的電子遊戲衍生出來電子競技行業,本報訪問了兩個追夢「機迷」,有大學畢業生、也有連DSE都不考的中學生,為了理想當上職業電競選手,月薪近2萬元看似不俗,但背後面對父母的反對及每日打足12粒鐘機的滋味,也不是普通「機迷」能夠體會。
記者:岑梽豪 胡仲邦

香港選手林國華(Gear)年僅19歲,仍然是一臉稚氣,16歲開始接觸電競遊戲《英雄聯盟》。讀書不是他那杯茶,但電競卻讓他找到存在感,一直廢寢忘食苦練。17歲毅然輟學,放棄DSE,並全心投入。當他在一些中小型比賽打出成績後,開始獲得賞識,3個月前成職業選手,加入香港隊伍HKE。月薪接近2萬元,還未計入獎金等額外收入,待遇比同齡不少人好。
家人不認同林國華所選之路,「佢哋(父母)思想停留喺打機一定係衰仔,一定係壞嘢」。縱使費盡唇舌解釋打機也可賺錢,但父母年紀大、不明白,故強烈反對。尤其是兩個哥哥學有所成,有穩定工作,林國華備受壓力。猶幸二哥較開明及支持弟弟追夢,而林國華晉身職業圈後,父母態度略為軟化。不過,他苦笑着說出父母當時一番話,「你想做呢啲呀?好啦,你睇吓得唔得囉,試吓囉」。

19歲的林國華3個月前成電競職業選手,月薪已接近2萬元。 李家皓攝

台灣機迷由拍攝比賽變入行

同隊台灣的薛弘偉(DinTer)是隊中年紀最大選手,入行4年多,父母由最初反對,到現在會看他的比賽,變成「粉絲」之一。大學傳播系畢業後,薛弘偉由拍攝電競比賽的「camman」,結果入行成為職業選手。今時今日,假如他沒選電競這條路,可能在當兵後,再到電視台工作,笑言「可能去拍拍片,我也不曉得自己會幹嘛」。
最初入行的月薪約1萬元,在台灣已算較高薪酬,現時更上升不少,不過即使薛弘偉去年將儲下來的25萬元獎金拿回家,父親未見特別興奮,只着兒子要注重身體。

來自台灣的薛弘偉表示,成為職業電競選手後,每日打機12小時,與家人、朋友很少見面。

全球選手平均月薪4.7萬

的確職業選手與其他運動員無異,薛弘偉稱每日12時「上班」,一直與隊伍訓練至晚上9時,之後亦要為遊戲內個人排名「奮戰」至凌晨3、4時。日常沒有比賽,基本上要留在台北訓練屋內,與家人、朋友少見面,「像我父親節回家,家裏園子多了一棵很大的樹,我從來沒有注意到」。
香港電子競技創辦人鍾培生稱,目前全球電競的職業選手,平均月薪約4.7萬元。當中固然有明星級選手,拉高整體水平,他們的月薪平均有7.8萬元,當中仍未計及獎金及直播收入。至於電競教練的人工較低,介乎3萬至4萬元,故此現時選手多數希望向網上直播界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