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名字而鬧的笑話,古已有之,戰國《尹文子》記載了以下故事。一位阿伯有兩個兒子,長子名「盜」,老二叫「毆」。盜外出,阿伯在後頭追着大喊:「盜!盜!」官差聽見,立即把盜綁起來。阿伯想叫毆來解釋,一時情急,高呼:「毆!毆!」官差立即毆打盜,幾乎把他打死。語言可傳達意思,亦可混淆意思,更多時候,是大家講了半輩子也不知道意思,如英文名。
洋名取壞了,會出洋相,偏有些人幽默感驚人,見過有姓楊的自稱Joe,姓馮叫Michael(不是我),可惜尚未遇上一個姓范而叫Macau的人。不知何時開始,朋友叫我幫他們的子女起名,中文有時還要算五行,英文則較無所謂,一般要求「好聽、特別」就夠了。但其實越無所謂,我越想不出名字。好的洋名該符合三個條件:音義兼顧、易發音、不太常見。
音義兼顧,是指洋名發音接近中文名,且意義符合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只考慮發音比較簡單,如邵逸夫叫Run Run(勉強當英文名吧),是因為他原籍寧波,本名仁楞,Run Run即「仁楞」寧波話譯音。友人宋以朗,其博學多才的父親宋淇先生給他取了個洋名Roland,也因為音近「朗」。按中文讀音取英文名,若草菅字義,則孔子字仲尼,不妨叫Johnny,諸葛亮叫Chocolate,雖無不可,只是有點滑稽。
難度較高的方法是按預設意思取名,但你要熟悉名字的字根,需要一點古典語言知識。也許葉劉和梁唐青儀都恨做「女王」,英文名才叫Regina。想表示「幸運」,最好不要叫Lucky,該叫Felix(男)或Felicia(女),因為它們在拉丁文都跟「幸運」有關。有朋友希望女兒嫁得好,問有什麼洋名,我建議較少見的Eugamia,古希臘文即「美好婚姻」。我相信任何意思都能找到相應名字,只是無法擔保人家聽見名字後會懂得意思,比如Richard本指「強大的領袖」,現在你聯想到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