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籽:易零壹綠】
上水華山村有一班年輕人,去年初開設自給自足的實驗生活空間「土丘」,其用途可隨時改變,由挖土做陶瓷、拾木做食器、以泥土作畫的工作坊等,到最新的「土丘食物體驗」,與參加者慢煮本地天然食材,其實他們想講土地的故事,學習尊重大自然。
參加土丘工作坊的人,不論學做陶瓷或木工,都可以品嚐到他們做的素菜。土丘的陶瓷師沈詠翹說:「因為我們的位置太偏遠,所以中午都會為參加者準備食物。」雖然只是素菜,但食材來自附近幾個農場,如馬寶寶社區農場、鄉土學社,都是不時不食的時令菜,而且盡量保持食材的原貌和原味,她說:「我們只是創造一個舞台,讓生產者展現他們的作品。」
她續說:「不論是挖泥土做陶瓷、拾木做食器、以泥土作畫等,材料都是來自土地,可以令大家留意身處的環境。而本地菜,更直接令大家聯想起本地農田和農夫。」她直言,從前買菜未必留意出處,但現在買菜和買食材,都只會幫襯本地農夫或本地小商店,因為知道食物從何而來、由甚麼人生產和正在面對甚麼困難。這些故事,他們都想透過食物讓參加者知道。所以上月開始,他們正式推出土丘食物體驗,即使對學習工藝沒興趣,也可以來吃飯。
土丘食物體驗一星期只辦兩天,原因是不想有太多廚餘,也不想有剩食,參加者可先參觀土丘或到他們的農田幫手收割,再吃約十道菜的全素宴。全部素菜都是由土丘的導師們一起負責,甚至連部份食具都由本地木材和泥土製成。他們一再強調不是要開餐廳,反而像回家吃飯般。因為參加者在他們的面書報名後,需要報上身體狀況和個人喜好,再依時令食材決定菜單。無論是濕疹或對某些食物敏感的參加者,都可以為他們特設一些適合的食譜。
沈詠翹解釋,她也是來到土丘工作後,才開始着重養生,「在城市生活,工作很忙,很少留意自己吃甚麼,睡覺也睡不好,弄得身體很虛弱。」所以他們的飯桌上,食材的配搭盡量簡單,一道菜很少超過兩種食材,調味料也盡量減少,絕少有刺激身體的辛蒜類食材。
煮一餐最少四小時
他們更選擇細火慢煮的方式,像燒柴煲湯已花了四至五小時,用陶煲明火煮飯又花一小時,連蒸節瓜也是慢火慢蒸足足一小時。如此慢煮,只為保持食物營養和原味,但煮一餐已超過四小時。他們笑說,即使沒法引起大家都土地的關注,也希望能讓參加者品嚐到本地農產的原味,又或者發現素菜有很多變化,多吃點素也是好事,讓種子在身體裏發芽。
土丘食物體驗
地址:上水華山村七號(facebook:土丘)
體驗時間:星期一至六12:30、18:00;星期日18:00 (每場需時二至四小時,需一星期前預訂)
人數:八位或以上,每位$250起
撰文:姚敏惠
攝影:許先煜
編輯:李寶筠
美術:楊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