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富記拆40年鯪魚招牌

羅富記拆40年鯪魚招牌

【本報訊】70年代在中環開業的羅富記粥麵專家,掛着一個藍底紅字的鯪魚霓虹招牌,訴說着老店歷史。但2010年政府全面實施規管舊招牌的新制度」,不少招牌隨即被列為違例僭建物,逾40年歷史的鯪魚招牌亦是目標之一,昨日店內的所有老店員均定睛看着招牌被卸下一刻。鯪魚招牌代表老店的鎮店之寶,「招牌睇着我大,但我睇着招牌走」,33歲的羅富記第二代掌舵人羅錦基坦言不捨,拆招牌如清洗城市歷史。

逾40年歷史的羅富記鯪魚招牌,承載着街道的變遷,昨日地標終需拆卸。何頴賢攝

送M+博物館展出

羅富記鯪魚招牌在70年代起屹立於皇后大道中,直至90年代才搬到擺花街分店。羅富記的始創人羅焯林,當年把家鄉中山小欖名菜炸鯪魚球帶到香港,更以鯪魚作為店舖招牌,「爸爸話,呢個設計特別,夜晚開着燈,街上不再只有街燈,多啲人知道呢度有炸鯪魚球食」,羅錦基是羅富記的第二代傳人,羅老先生數年前離世,印證一生心血的招牌也隨之消逝。
兩年前,羅富記收到屋宇署的招牌清拆令,「以前每次行過天橋,好遠都會見到條魚,𠵱家睇唔到,心裏少咗啲嘢」,他接手麵店後,老店裝修、舊式餐牌,一如往昔;對他而言,招牌也該留下,但隨着時代變遷,羅錦基坦言年輕一輩不再是「睇招牌搵店舖」,而是以「OpenRice」覓餐廳。羅錦基認同舊招牌有其危險性,但政府「一刀切」未必是理想做法,「有啲大招牌有長期維修,呢啲可不可以留低呢?老一輩會覺得拆招牌就好似拆舖頭一樣,招牌只會喺間店結業時先會拆」。
鯪魚招牌拆卸後,昨被送往M+視覺博物館作為展覽品,「起碼第時可以帶小朋友去博物館睇番吓個招牌」。M+收集霓虹招牌已3年,助理策展人周麗珊認同招牌應留在街上,但如其把招牌送往堆填區,不如送往博物館,「兩年前已留意呢個招牌,招牌可以見證城市發展嘅獨特性,一個招牌存在越耐,對城市景觀構造越強」。
■記者梁佩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