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屆香港足球超級聯賽剛剛開鑼,參賽隊伍居然增加至11隊,相信和香港隊令人振奮的表現有關。本地足球無錢賺,依然是鐵一般的定律,市場實在太細,球市呈現小陽春,全因多了老細肯搞波。
明知虧本也出錢出力,當然是追求金錢以外的回報,包括對足球的熱愛,以及搞波帶來的相關宣傳等等,問題是這些無形收益並不能夠量化,所以隨時可能話唔搞就唔搞,難以預計,這是「老細足球」最大的問題。
隨着中港融合,老細足球的文化入侵各行各業,遠的有傳媒業,近的就有地產業。
當年的亞視、近期的DBC之所以先後倒閉,和足球老細忽然唔搞根本一模一樣,最初營運的目的根本就不是在商言商。現時香港傳媒蝕本佔大多數,大部份也是在延續這種老細足球的精神。
至於中資地產商高價搶地,表面理據是看好幾年之後的樓市,但主要目的可能是走資,又或者真的是打品牌,如果不計入這些無形收益無可能會有數圍,本質上一樣十分接近老細足球。
這種現象短期會養活一班打工仔,但中資公司以本傷人,會邊緣化原本在行業中運作的香港公司。Project攞唔到,搶貴人才的成本、甚至寫字樓租金不跌反升。原本在香港有得搞的生意,被一班搶佔市場的中資公司搞亂檔,個個無得搞。
短線得益的主要是打工仔,可是他們的心態,就正如亞視藝員或者香港足球員一樣,搵得一年得一年,唔知老細下年仲會唔會搞。可能捱得幾年,但這幾年間那些原本好地地的香港公司頂唔住被淘汰,行頭變得更窄。最慘是那些中資公司在香港無根,打完市場之後隨時失去興趣話唔玩,屆時要搵出路更難。
所以在香港打工,好多人越來越沒有安全感。有能力的一批,就有理無理一味信磚頭,收租當秘撈,最近新盤投資客慈父盤大增,真正的原因是對職業前途的不信任。
至於另一個極端,則是今日唔知聽日事,玩咗先算,當一個人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鐘,根本不會經營一個事業,因為對公司甚至是對行業都欠缺信心。
華資退中資上,表面上沒有問題,當日英資退華資上可以順利交接。可是中資一味以本傷人,是不可以擺脫老細足球的形象,對香港的營商文化以及香港打工仔的心態而言,都是相當危險的發展。
阿飛
本欄逢周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