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黨元老過度後撤 影響箍票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鍾劍華) - 鍾劍華

政黨元老過度後撤 影響箍票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鍾劍華) - 鍾劍華

新一屆立法會選舉下星期日便會投票,到了今天,從民調反映的趨勢,及各個選舉論壇,都可以清楚看得出,民主派可以說是全線告急。除了一些傘後組織、新生政團及個別非主流政黨的民主派人士互相搶票之外,主流民主派交棒換班的策略,也令人感到十分憂慮。
以代表溫和民主派的民主黨為例,他們的接班安排基本上是在雨傘運動之後才半推半就地被形勢逼出來。接上來的好幾位,民主黨過去幾年給予他們的曝光機會確實不太多,因此在知名度上已經吃了大虧。
與建制派比較,民建聯的部署便顯得更為有遠見。工聯會的策略是有直選背景的便繼續透過直選爭取議席,再把穩拿的功能議席先交棒給名不經傳的新人,然後把上屆以同樣身份取得議席,做了一屆的議員的放回社區,他們因為已經有一定的知名度,加上工聯會的基本支持者,有希望透過地區直選多爭席位。無論選舉結果如何,這個策略基本上令他們立於不敗之地,現有的議席不會有太大的風險。這做法也為組織建立有效的傳承機制。
民主派說要培養接班人多年,但是仍然未能有策略有系統地解決薪火相傳的問題,除了資源及黨員人數這些原因之外,黨內大佬的決心及遠見也是問題。
有人說,港大民研計劃進行的滾動民調每一區的抽樣數目太少,統計誤差大,因而不能作準。這說法只道出了事實的一面。任何調查都有其局限性,在開始的幾個周期,因為累積的個案少,抽樣誤差比較大,結果自然會有較大波動,出現偏差的可能性也較高。
但滾動調查的其中一個主要作用,是要個透過較長期而延續的調查,看出不同派別的整體走勢。如果持續都處於弱勢,便需要面對,而不是歸咎於民調不準確。民調從來都不會百分之百準確,民調的抽樣也會與最終出來投票的選民組成有差異。如果走出來投票的選民比例越高,民調結果便會越有預測性。正因如此,今屆投票率就算較高,也越有可能會引證滾動民調的結果,民主派的選情便十分悲觀了。因此,除了打告急牌、除了催谷投票之外,未來幾天的選戰策略也需要作出調整。
有人說,在滾動民調中沒有把名單的樁腳名字報出來,也會影響民調的結果,因為樁腳第二名如果是重量級的政治人物,便可以為整條名單有效地箍票。這一個說法,在選舉活動未開始前確實十分重要。 但現在選舉工程已近尾聲,如果仍然把沒有報上樁腳的名字作為民調結果不理想的解釋,便有點自欺欺人了。重量級的政治樁腳能否有效箍票,也要看如何利用名單選舉制的特點。不能以為把黨內的大佬輩放了在樁腳位置,陣營內的選民便自然會投票給擺在名單首位的參選人。如果在整個選舉工程中,根本沒有顯示出排第二及第三的樁腳也有爭勝的意志和希望,選民也會被提示毋須理會那些重量級的政治樁腳,而只會把名單第一人與其他名單的參選人作比較,樁腳能夠發揮的參照作用便會降低。

泛民選情告急 香港告急

特別是在今屆立法會選舉,主流民主派不是民主支持者的唯一選擇。主流民主派希望把焦點放在新人上,其苦心可以理解,但站在樁腳的位置而過度後撤,便平白放棄了作為樁腳應有的作用。在各選舉論壇所見,有政黨元老輩只站在名單第一人身後,大部份時間不發一言,等於變成了政治活僵屍,對選舉工程能夠發揮的作用只會不斷降低。
其實,很多傳統民主派的接班人在選舉論壇上的表現算是不俗,起碼沒有蝕章給那些有機會搶票的政治新生組織及參選人。如果政黨給予的支持及配合得宜,選情還是不致過於悲觀的。還有幾天便投票,選民也必須明白,這一屆立法會選舉是香港政治發展的重要轉折點,對往後的政治走向有着決定性的影響,因此,傳統泛民政黨的選情告急,也是香港政情的告急。呼籲所有支持民主的人,不要放過這次投票的機會。

鍾劍華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