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急須有道 要為香港好 (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告急須有道 要為香港好 
(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特區政府不會鼓勵市民在選舉日踴躍投票,只會鼓勵市民踴躍登記為選民。建制派雖然善於配合特區政府的宣傳,千方百計協助更多市民成為自己的「鐵票」,及在選舉日作出各種配票的安排,但不敢亦不會輕易以「告急」為理由,鼓勵更多游離選民投票支持自己,因為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反對派今天被迫更多用「告急」來力保不失,皆因港大等民調顯示,不少尋求連任的議員支持度遠遠落後對手,令個人、政黨以至整個反對派都可能因失去關鍵性的席位而從此一蹶不振。
不論是否因為有人「告急」,如果更多選民願意出來投票,終令總投票率提高,按常理應會對反對派有利,因為建制派的鐵票數目及配票安排應早已在操盤人士預計及掌握之內,不可能留有一手,在最後關頭因「應急」方才推出。
同樣道理,反對派的支持者或游離選民,到底有多少人會因「告急」而改變初衷出來投票及支持某一位候選人,答案永遠不會有人知道,絕大部份的「告急者」,都只是藉此來證明自己已盡全力而已。
「告急」最成功的一次先例,是當年李柱銘突然告急,得票立即飆升,甚至多至浪費,令另一位泛民同路人失去席位。今天打告急牌的候選人,誰也沒有李柱銘的公信力,當然不可能做到「不容有失,一呼百應」的效果。
政黨的年輕一代接棒人無此往績自不用說,議會中的幾位偶像級老將高手在民調中已一再落後,如果不是民調有誤,這些高人單靠打告急牌,最終能否力挽狂瀾,還是未知之數。
初生之犢找來黨內及黨外的殿堂級政壇人物站台,爭取的只是公眾對所屬政黨甚至是反建制聯合陣線的支持。市民如果認同這股反對勢力的「告急」,便應挺身而出,不讓香港的議會從此沉淪。

應標榜為香港前途

基於這個邏輯思路,反對派應標榜的是「香港告急」而不是「個人告急」,說服游離選民或隱世支持者投票的理由及動力應是「為香港前途」而非「信個人推薦」!
如果選民不認同「我不投票,香港會輸」的大前提,對任何反對派候選人的告急,都會無動於衷,至於選民認為哪位候選人最能給他信心及好感,則會因人而異。
需要告急的候選人若想成功突圍,一定要向游離選民證明:(一)自己是所屬政黨的最佳代表;(二)黨內一致給予支持;以及最重要的(三)鼓動選民出來投票,不論投哪一政黨或候選人都可以,只要反對派在議會中的影響力能確保不失!
平情而論,新人打告急或悲情牌,無論如何說服力也極其有限,反之政黨由於已有多年歷史及感情因素支撐,要打悲情牌在最後關頭還應會有一定的感染力,不過卻再不可以予人「唯我獨尊」的印象,只能繼續動之以誠及情,因為這些游離選民仍未肯表態或是選定投票對象,原因不論多少,找不到可信任人選及看不到其逼切性仍是最關鍵的兩個,候選人若能由「大局為重」而非純粹「個人得失」出發,反而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香港今天已全面分化,要從建制派中撬走更多支持反對派的游離分子當然不可能;如今已有人提出:反對派必須及早思考與準備,下屆議會倘若失去關鍵性否決權,之後應如何自處。這其實是向香港人提出「怎樣才能保持這個否決權」的最後機會,香港人若在9月立會選舉中放棄了反對派的否決權,會有甚麼後果,「告急」的候選人應該先對游離選民說個清楚,然後呼籲他們到時必須出來投票,因為惟有大家都這樣做,立法會才能繼續發揮監察政府的機會。
且看這批齊齊「告急」的年輕一代,是否有足夠自信和胸襟,能把「個人告急」變為「香港告急」,把「你肯投票,香港才會贏」而不只是「請投我神聖一票」甚或是「含淚也要投我票」!

周信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