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婚書,從來不是愛情的保證--有人結婚生子後離婚收場,但亦有人不願結婚卻廝守一世。調查發現,社會制度仍以婚姻作為基礎,未有反映社會多元化的關係,令美國人口中「單身」人士超過一半,看來以「已婚」分界恐怕已經不合時宜。
美國目前只有20%民眾會在29歲前結婚,比例遠低於1960年代的60%,已婚女性人口2009年更已降至一半以下。不少人雖然不結婚,卻有穩定伴侶,有人就對於自己究竟屬於已婚或單身,感到難以解釋。
47歲的克里斯(Chris S.)在經歷一段糟糕關係後,決定走上不婚路,他雖未曾結過婚,但與前女友育有一名女兒,目前身邊有位交往長達10年的女友,他不認為自己屬於單身。至於在華府工作的39歲丹妮絲(Dennis P.)有經濟能力,自己買屋獨居,身邊偶有男友,但她社交生活多姿多彩,暫時未有考慮結婚。
像以上兩人這樣雖然「單身」但有伴侶,也有夫婦離婚後卻仍同住一屋等等,現代社會人際關係多變,婚姻與單身的定義愈趨模糊,有分析認為,難以再用已婚與否劃清界線,但賦稅、繼承權與保險等制度,卻仍然以建在婚姻基礎上,未有追上時代變遷。
根據《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研究發現,單身人士所繳納的稅項,比已婚人士更高。如果一名單身女性年賺8萬美元(62.4萬港元),她40年來便要交稅64.5萬美元(503萬港元);反而一名年薪一樣的已婚女性,在40年來或只需支付49萬美元(382.2萬港元)稅款,兩者之間相差高達15.5萬美元(120萬港元)。
至於在社會保障(social security)方面,津貼制度都傾向支援已婚人士,例如當夫婦達到退休年齡,他們可以作為配偶身份先申領福利,之後再以工人身份申領福利。如果一名已婚人士死亡,他/她的社會保障金可退給伴侶,反而「單身」人士的保障金無法留給摯愛,有關保障金只會重新回到社會保障系統之內。
此外,退休是單身人士關注的議題之一,但美國的「個人退休計劃」(IRA)中,已婚人士可以列出兩位受益人,但單身人士卻只可以列出一名受益人;而已婚配偶亦可以醫療、教育為由提早領取退休金而無需支付罰款,單身人士卻不可以。
《大西洋月刊》報道就指出,現代人愛情生活多元化,政府在考慮稅務及政府津貼等方面,需考慮單身人士的需要,而在政治及社會制度方面,亦有必要作出調整。
中央社/Cheat Sheet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