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泳衣」引發從法國到歐洲以至世界熱議大概令不少人大跌眼鏡。被稱為"Burkini"泳衣不是甚麼超級性感的泳衣,而是把女士從頭包到腳的保守設計,主要為信奉伊斯蘭的婦女而設。之所以引發爭議是因為法國部份地方政府包括康城、尼斯等突然宣佈禁止女士在海灘穿Burkini,並派出警員向違反禁令者罰款,其後更有警員強制女泳客把部份泳衣脫去。這樣既是對女性的冒犯,也有針對伊斯蘭教徒的意味,不符合法國向來尊重人權、自由的歷史傳統,已長眠於巴黎Montparnasse Cemetery的女權運動精神領袖Simone de Beauvoir大概會氣得"turn in her graves",難怪全球議論紛紛。
衣着服飾與政治關係從來糾纏不清,中外皆然。因為既是文化歷史的體現,也是個人的statement,反映穿着者的身份(identity)及認同。以中國為例,當年滿族入主,規定漢人薙髮易服,以示效忠新王朝,不從的人不是被殺就是出家。跟Burkini這個字有九成相似的Bikini泳衣當年也引發政治爭議,教廷及多國政府視之為傷風敗俗的洪水猛獸,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比利時等更一度禁制,後來才陸續解禁。
還好,法國最高行政法院頒令禁制Burkini的做法侵犯人權自由,宣佈無效,總算為象徵平等自由博愛的法國三色旗挽回面子。不過,在政治上涉及Burkini等伊斯蘭文化象徵的爭議在法國及歐洲方興未艾,未來會有增無減。
Burkini不算是太新鮮事物,一直沒任何風波。今次居然在以開放、自由見稱的法國出事,反映兩個重要事實:其一是法國人對來自伊斯蘭極端組織的威脅真的害怕,有點杯弓蛇影;其二是法國以至歐洲的族群矛盾特別是非伊斯蘭信徒跟伊斯蘭信徒之間的不信任不斷加劇,勢將影響整個地區安全。
加強限制帶來撕裂
Burkini雖帶着宗教色彩,但實質上不會帶來甚麼安全威脅。過去在法國或歐洲發動恐襲的人都是穿一般人服飾,未動手之前根本不知道他們是恐怖分子。再從常理看,穿着Burkini或niqab(罩袍)的人在海灘出現非常矚目,至少比穿Bikini的泳客「吸睛」,從泳客到巡邏的警察都肯定加倍注意,恐怖分子才不會這樣發動襲擊,禁制Burkini實在對提防恐襲毫無用處。唯一的作用只是想安慰在恐襲後心亂如麻的民眾而已。
另一方面,禁制Burkini不過是近年歐洲各國加強限制伊斯蘭象徵眾多做法之一。法國近十年來一再以世俗化及融合為由在學校及公眾地方禁止伊斯蘭女信徒戴面紗及穿罩袍,其他歐洲國家也因應恐襲危機準備加強限制,希望促使伊斯蘭信徒進一步融入社會。事實上德國不同機構、建築物對穿「罩袍」特別是連面紗的Niqab已有不同限制,政府則準備把相關規限推展到公眾地方。
對伊斯蘭信徒而言,這樣的趨勢輕則是歧視,重則是迫害,他們特別是年輕人心裏肯定不好過,隨時引起巨大反彈,最終加強限制引來的是撕裂與衝突。
盧峯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