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屆立法會選舉工程界功能組別有三位候選人,平均年齡62歲。究竟年輕的專業工程師們為甚麼一直在政治體制缺席,甚至連些微聲音也聽不見?
其實這種情況由來以久,以建造工程界為例,行業壟斷情況嚴重,中型公司不斷被併購,小型公司即使勉強生存,也不用奢望發展機會。長期壟斷導致行業質素不斷下降,加上大部份大型工程皆由政府出資主導,如何獲得政府青睞成為各公司高層的主要工作,工程技術的創新與求進反成次要。公司高層都一心一意靠攏政府,失去政府支持代表公司「錢途」無望。在如此氛圍下,年輕工程師不得不顧慮前途,試問有誰還敢表達異議?
這些情況在其他專業界別也有發生,但其他專業人士還是有人站出來發聲。去年港大校委會否決委任陳文敏為副校長,有18個專業團體發表聯合聲明譴責港大校委會,當中包括律師、醫生等,惟獨缺少有超過一萬人的專業工程師,這並不是單純受壓能解釋。
更實在的原因是在工程界佔主導地位的建造業相關工程師,他們心中有永恒不變的座右銘:「任何工程都是有益社會」。建造工程所帶來的各種問題,無論是環境、生態、財政等,只要在各種官樣程序上做做門面工夫,再用小小金錢補償,已是皇恩大赦。如果再有反對聲音,他們就會拋開先前的和藹面具,批評反對者「阻礙社會發展」,好像真理永在我手。他們心中是沒有工程是不應該開展的。所有的諮詢聆聽都是虛幻,只要經過專業研究而決定,外人都不應置喙。這種唯我獨尊的心態,導致工程師距離社會越來越遠。他們越來越覺得社會不理性、只懂空談,只有他們在默默耕耘為社會做事,這種論述在工程界可謂比比皆是。
大多數工程師對政治興趣缺缺的,更多的是因為他們還有另一座右銘:「工程師只需專注於自己的專業」,這種心態才是最可怕的。專注工作當然沒錯,但不代表可無視社會所發生的種種問題。工程師們或許還會爭拗:「不熟悉的事務我們最好別過問,做好自己已經是對社會最大的回報」。對,但這只限於在太平盛世。德國的納粹黨當年執行種種令人髮指的行動,德國人都不知道嗎?德國的各行各業,就是抱着香港工程師現在的心態,結果錯過一次又一次避免災難的機會。德國人現在時刻警惕,而大家還天真的以為只需做好自己?不是說現在香港社會已經等同當年的德國,只是想指出沉默並不是對社會最大的回報,而只會成為社會不斷墮落的幫兇!
如果是真正的專業人士,如果對社會仍有責任感,請仔細想想,到底希望工程界立法會議員,是非不分,只為政府護航保駕?還是希望他能跳出工程界的利益,以宏觀持平為社會事務發聲?在現今有選擇情況下,是否容許自己仍不關心這場選舉?
南秀
立法會工程界選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