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泰(293)發中期業績,表現強差人意,主要因素包括已預期的原油對沖成本損失,以及商務和頭等艙生意下跌,但國泰面對的挑戰其實是長期及結構性的。國內機場過去十多年大幅擴建,例如海南三亞及鄭州機場航空跑道分別都由兩條大升至六條,國內航空公司承載能力大幅提升,過去十年往歐洲直航機運載率提升了68%,但國泰的歐洲運載率同期只提升了13%。
如果香港不建造第三條跑道,將進一步削弱香港航空樞紐的增長空間。反對建三跑的理據包括香港航道還未得到中央的審批,試問國內機場在擴建之前又是否已得到中央的批准?因為建築需時,當感覺到機場運載力已飽和,又或者當發現航空樞紐地位已被取代的時候,再去決定應否擴建,為時已晚。
各國政府都為尋找經濟增長動力而苦惱,在整體市場沒有增長的時候,各國都主動支持有策略性部署的行業,務求奪取他國的市場份額,以改善本國的經濟發展。中東各國及南韓主動地補貼航空業以爭取更多乘客,提升其機場使用率及旅遊業發展,達至更大的經濟貢獻。
香港以往賴以成功的自由放任政策,面對全球各國的積極干預政策,顯得不合時宜。政府應採取更主動的政策,推動香港策略性產業發展,如繼續任由香港各行業單打獨鬥,與有國家支持的對手競爭,只會是死路一條,經濟競爭力繼續沉淪,面對中國崛起更加抬不起頭。
張一鳴
mailto:[email protected]
本欄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