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漁民於伶仃島及萬山群島一帶海域發現大量塑膠垃圾。有環保團體指出,塑膠垃圾除會破壞海洋生態外,膠袋及膠鞋等被海浪沖刷及太陽暴曬,可分解成微碎膠塊或膠粒,魚類甚至貝殼類海洋生物會當作食物進食,由於廢膠有機會含有毒添加劑,或會吸附海洋中的毒素,增加動物及進食受污染魚類人士的中毒風險。
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連佩怡表示,塑膠一向是主要海洋垃圾種類,如膠袋就有機會套住海洋生物,亦會被海龜等以為是水母,誤食導致破壞健康。
魚類腸臟變形
即使大型的塑膠垃圾,亦會隨時間被海浪沖刷及太陽暴曬,而分解成微碎膠塊或膠粒,細小的海洋生物會當作食物進食。
連佩怡指,已有研究指吞食微塑膠會令魚類的腸臟變形,由於碎膠塊或膠粒本身可能含有毒添加劑如塑化劑,亦會在海洋飄浮時吸附海洋中的毒素,動物和人類中毒風險均會增加。
連佩怡補充,台灣、日本及內地等地,均曾在烏頭、青口和丁香魚等近170種魚類及海洋生物的體內發現微塑膠,情況值得關注。環團促港府與內地部門加強打擊垃圾源頭。
■記者嚴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