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各位觀眾,五條煙!」這是《賭聖》經典對白,但對於失明人士來說,身邊哄堂大笑,卻一頭霧水,只因看不見星爺手上五支香煙,這或是「說戲」專家鍾勵君當初入行的原因之一。「每個人都可平等參與,不正是香港人嘅核心價值?」創辦推動無障礙訊息社企「囂民集作」(The Human Commons),小小二人公司,下月為長達三個月的人權紀錄片電影節,提供全方位口述影像「通達字幕服務」,讓視障及聽障朋友享受觀影樂趣,為她心中的平等理想國,邁出重要一步。
記者:呂麗嬋
鍾勵君的聲線很動聽,但說話又急又快。「無辦法,太多嘢想做。」做過電台、即時傳譯,搞過劇團,她是香港口述影像的先行者,剛為電影節寫好口稿及配字幕,又到澳門及深圳主持口述影像工作坊,馬不停蹄。所謂「說戲」,是口述影像員在電影沒對白時,以不重叠音效原則描述畫面,讓視障人士就算看不到畫面,仍能理解內容。「代入視障朋友處境,考慮咩先係有用資訊,比如點明誰講同日夜等,電影節多外語片,靠睇字幕,視障者更難掌握內容。」
口述影像服務遜歐美
她舉人權紀錄片《幸福北韓》為例。「就算用口語補充視覺訊息,視障朋友都聽唔明韓文對白,除非將對白配埋做廣東話。」資源有限,惟有選擇英語為主的紀錄片作口述影像,前提亦要視障者英語聽力水平達一定要求,限制不少,但她笑說到底是好的開始。「𠵱家通常係機構為會員包場,時間場地限制好大,同埋就算我視障,都有唔係視障嘅朋友;正如我坐輪椅箒,我太太未必坐輪椅,都想一齊入場睇戲。」
認定自由接收資訊,是人的基本權利,勇字行頭的她成立新公司,服務對象對準策展人、電影公司及院線經營商,希望將通達服務引進主流市場。過去,她就先後為金像電影《踏血尋梅》、中英劇團舞台劇,甚至受歡迎的莫奈展,提供口述影像及特別導賞服務。「先唔好認定提供服務係福利,點解唔可以係助你開拓更大市場?」曾任職展能藝術會的她自信反問。
事實上,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早列明資訊無障礙的重要性,但有關口述影像的應用,香港對比歐美國家,仍遠遠落後。根據資料,英國於96年,已規定一成電視台節目,需提供口述影像;而美國則規定電視台設聲音頻道。反觀香港,2012年才開設首個粵語口述影像課程。就是推廣多年的手語繙譯亦非常設,選舉論壇就鬧出有候選人不滿無綫未安排手語繙譯,甚至拒絕其帶同自行聘用的手語繙譯員出席論壇的風波。
冀將福利變成日常
大氣候如此,小妮子說成立專職社企,由民間起動全力推廣,突破缺口,將一直被視為「額外福利」的通達服務變成日常。「囂,係《山海經》其中一隻獸,除咗音譯英文名The Human Commons,亦有發聲嘅意思,希望我哋會可以為今日做嘅嘢,感到驕傲。」猶如愚公移山,她慶幸家人支持,收入不如前仍覺值得。「好多人會將人工等同自己嘅價值,貼咗個label喺自己身上,其實好無謂,有啲價值,並不反映喺收入。」
選擇在緊絀資源下,與鍾勵君拍住上的,是國際特赦組織高級策劃幹事陳文慧。「電影節以人權教育為目的,提供通達服務,為視障及聽障人士提供方便,正係最佳體現。」
此外,她謂部份紀錄片收費放映,收益將用作支持免費社區放映,讓不同能力的人士,都能藉欣賞紀錄片,關注人權議題,將認知變行動。有興趣人士可參考以下網頁: http://hrfilm.amnesty.org.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