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靚籽:潮女教學】
跌碎的杯碟,你可能會扔棄,但日本人對物件多一份珍惜,會用樹脂製成的天然漆和純金粉修補陶瓷,這種傳統工藝稱為「金繼」。「我做第一份工時用的杯,一直沒有丟,現在有機會重生了。」從事產品設計師逾十年的李民傑(Kenneth)三年前偶然見到陶瓷碗上有一道金色痕,開始了他對金繼的探索,年多前更到日本拜師學藝,延續器物壽命。
源於十五世紀的金繼又名「金繕」,是日本一項專門修補陶器的傳統技術。日本地震災害頻繁,愛用陶瓷製品的日本人,對金繼的需求甚高。金繼師會用黃土、麵粉、木屑混和天然漆,成為較強力的黏合劑,重新黏合破碎器物或填補缺口,多用於修補日本茶道器具。在最後階段,更會親手在修補好的缺口位,以日本彩繪所用的蒔繪筆塗上純金粉,點綴陶器,充滿手繪的美感。
正是這種美感,吸引了喜歡手工藝的Kenneth從互聯網、書籍等不同途徑搜集資料,更拜託朋友從日本購買金繼陶瓷修復套裝,嘗試自學。「打開時,裏面的說明書全是日文,連一個英文字也沒有,當中有太多專有名詞,一般懂日文的朋友都不認識,只好買來更多有圖解的書本,看圖作文,一步步跟着學習。」後來他更特地尋找破損的陶瓷作練習,「朋友知道我學金繼後的反應十分踴躍,有甚麼破爛都會拿給我。我曾試過在花園街的陶瓷店買一個破裂的杯子,付款時老闆娘還好心地叫我換另一隻。」
基本金繼步驟
完成一步驟 洗一次工具
在日本,金繼修復是一門專業,跟其他傳統工藝一樣,當地藝術學校會開辦課程,學習基本的技術,動輒也要花上幾年時間。自行摸索了一段時間,Kenneth決定到發源地學習正統的金繼藝術。遠道而來的他跟隨老師密集式地學習金繼,短短十天的課堂已令他大開眼界,「當中見識到日本人的一絲不苟,學習過程中,只要有一點不足的地方,老師都會要求我從頭再做。我以為可過關的步驟,在老師眼中都是不合標準。」訪問期間,Kenneth每完成一個步驟,都會詢問可否暫停一會,用菜油和松節水徹底清潔工具,原來這正是他在日期間,老師對他的要求。
乾透後的天然漆黏合性高,堅硬無比,令製成品耐用、耐高溫。要做到這樣的效果,金繼師先以黃土、清水和天然漆,混成較強力的黏合劑,用來填補破口,再以色漆(混合了色料的天然漆)作一層保護,最後以純金粉點綴,當中每完成一個步驟,都要等一個星期、漆乾透後才可做下一個步驟,修補一個器物平均需要一個月時間。Kenneth說:「漆藝需時風乾,不能加快速度,也視乎濕度和溫度等因素配合,講究耐性。」天然漆乾透後,金繼師亦需要花時間打磨缺口,除了雕刻刀、砂紙等工具,正統日本金繼師更會以鯛魚牙自製打磨工具,令表面更光滑和有光澤。
收費千元 修補為情意
金繼修復費時,每個陶瓷破爛的程度不一,修補時需要用不同材料和技巧。Kenneth說:「要不停地嘗試,不怕失敗,失敗時可立即抹掉再試。有時失敗是因為自己的技術問題,也有天氣等環境因素。」為甚麼金繼師仍然要花這些時間呢?Kenneth舉了一個例子,「那是我第一份工作時用的杯子,它已破損,但我一直沒有扔掉,放在鏡櫃內盛着剃鬚刀和梳。直至現在我學習金繼,它有機會再次重生,為這杯子加添了另類的價值。」
金繼修復由數百至逾千元不等,分分鐘買新的更便宜,找他修補器具的大多是性情中人。有人帶來玉戒指,說是媽媽的遺物;有人帶來陶瓷杯,說是妻子的心頭好;有人帶來水壺,指一家人多年來用慣了這個容器。「我事前一定會問物件對物主有沒有特別的價值和意義,如果有,又考慮清楚要修補,我才會做。」學習日本茶道的人不會輕易扔棄茶杯,有的杯子價值數千元,他們亦會找金繼師修補,令缺陷成為不完美之中的美,正是日本的美學侘寂(Wabi-sabi)的精神,亦蘊含禪宗的哲理。
記者:列淑華
攝影:鄧鴻欣
編輯:李寶筠
美術:黃創泰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