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K11購物藝術中心看一個手袋藝術歷史展,英文名叫「BAGISM」。
「BAGISM」這個名詞是由「披頭四樂隊」的約翰連儂和妻子小野洋子發明的,1969年3月他們在維也納開記者會,兩人躲在一塊代表包包的布裏面,記者看不見他們的模樣,只聽到他的語言。他們的意圖,是不想公眾只注重他們的模樣而忽略了他們所說的內容,於是,就產生了「BAGISM」這個名詞。
這是一個有趣的概念,大千世界之中,形形色色,表面的現象,常常令人忽略了真正的表達。聆聽本來是天性,但往往又成了疏忽之事。你有你講,他有他不聽,他不聽,未必是你語言有問題,而是他的注意力,被其他東西分散了。我們聽人爭執,常常會聽到一方說:你聽我說,你聽我說!這就是因為你費盡了口舌,對方卻不聽你說。
於是乎,「聆聽」成了一樣希罕之物,甚至可以拿來做廣告,一個人說了話,若是有人真心聆聽,可被視為幸運之事,這樣一來,說話成了耳旁風,倒變了常態。究其原由,如果不是存心不聽,那就是沒有專心去聽。
聽收音機往往比看電視更專心聽講的原因,是因為看不見,少了干擾,少了分心。約翰連儂夫婦之所以要躲進一個「袋子」裏才對記者侃侃而談,也是用心良苦。當然,到了今天,「BAGISM」也另有新意,尤其是女人,大多都是Bagism,只要新款手袋當前,你再說什麼都聽不見了。We are all in the same b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