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曾遭骨灰龕場發展威脅的大埔沙螺洞,每逢夏季就有螢火蟲飛舞,香港昆蟲學會會長饒戈指,該區今年錄得逾千隻螢火蟲,其中以邊褐端黑螢為主,是近5年單一品種數量最多、最密集。他促請政府將沙螺洞納入郊野公園,保育這塊重要的螢火蟲生境。
記者:潘柏林
記者周二晚隨饒戈到沙螺洞,他指當地是盆地地形、四面環山,有濕潤泥土和大片草地,適合螢火蟲繁殖。沙螺洞有5個品種螢火蟲,兩種在冬季活躍,夏季以邊褐端黑螢最多,特點是腹側褐色、翅膀的端部黑色,「雖然唔算罕有,但喺沙螺洞係最大種群,香港其他地方搵到嘅都冇咁高數量。同位置同個時間數以千計」。
「天一黑就出嚟吸引雌性」
晚上7時20分,隨着最後一絲餘暉消失,點點螢光開始在草叢閃爍,螢火蟲邊飛邊發光,螢光就似短促的流星環繞四周。饒戈指邊褐端黑螢特點是快速閃爍6至8次,一般天色夠暗便開始活躍,透過螢光吸引雌性交配,到晚上8時30分螢光開始減弱,9時以後不再發光,「活躍時間好短,因為佢哋要競爭雌性,大家都希望盡早競爭到雌性,所以一夠黑就出嚟」。
饒戈指螢火蟲成蟲僅數天生命,每晚為繁殖努力,雄性成蟲儘管每晚發光,找到配偶機會卻很低。他提醒公眾賞螢時不要用強光照射螢火蟲,「當強光照射,佢就停止發光,即係停止求偶」。邊褐端黑螢觀賞季節由5月至9月初,高峯期在5月尾和8月下旬。
香港昆蟲學會曾研究沙螺洞螢火蟲,雨天後一平方米內發現幾百隻幼蟲,反映沙螺洞是螢火蟲長久棲息地方,今年成蟲數量增加成因未明。但饒戈認為沙螺洞足以媲美海外觀賞螢火蟲熱點,促政府將沙螺洞納入郊野公園保育,成港人日後賞螢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