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宗非常典型的中港矛盾案件又在法庭審理,大陸女被告涉嫌於5月在沙田襲擊兩名港婦,雖然仍未定罪,但這件看似「小事」的市民間衝突,相關新聞點擊數達幾十萬,可知市民對這類一再發生的矛盾感到非常憤怒,絕非部份人嘗試說的「個別事件」。
近年香港被激起「港獨」,有很多人把「功勞」歸於梁振英政府。事實上,在大陸人與香港人之間,不但是文化的差異,而且是質素的高與低。面對這些衝突,很多香港政治人物有如鴕鳥一樣,拒絕承認或面對,或學政府的手法,把憤怒的市民打為「歧視」或者「法西斯」,然後問題就會自行結束般,這當然只會激起更多憤怒。
這些中港矛盾有幾類,由遊客的衝突,到移民的衝突,本質不完全一樣,但其源頭是中國人經歷了共產黨這幾十年的洗腦,特別是由於開放改革令「一部份人富起來」之後,這些能夠分享中國經濟成果者,和上世紀「投奔大海」以及走難般來香港的移民大為不同。上世紀的中國人居於經濟劣勢,因此會自我檢討與重新定位,相對容易同化入香港社會,遊客來香港也會小心翼翼;如今則變成財大氣粗的暴發戶,反過來要香港「學習」中國大陸的陋習,「香港人好巴閉咩?」就是這堆人的心底話,這些因自卑而要自我保護,變成自大的「中國玻璃心」,居然連小小的衝突也要大打出手,由飛機遲到打機場地勤、購物衝突打導遊、街上衝突打途人的多宗案件即可得知,這絕非「個別事件」,而是必須正視的普遍現象。
學者方志恒在臉書上分享,香港三位政治學者馬嶽、林蔚文和黃鶴回於學術期刊發表的研究成果《Migrants and Democratizati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ese Immigrants in Hong Kong》,以著名的亞洲民主動態調查於2012年的數據分析,發現大陸來港的移民,有56%支持建制派,而香港出生者則有66%支持民主派;大陸移民對中國政府的信任,以及所謂「中國人的驕傲」,都明顯比本地出生者高;而對「中國政府信任度」的數據顯示,大陸移民約需要40年才與本地出生者相近,證明其同化過程非常緩慢。
中港融合忽視兩制差異
幾位學者得出的結論是,基於「自我選擇」的過程,移民明顯較支持保守的建制,支持維持香港的現狀,較不同情「反對派」以及所要求的改革,會傾向支持親共的保皇政黨。學者更大膽推論,輸出移民可能成為中國藉此「影響」其他鄰近政權的戰略工具。用另一個簡單的字眼來說,即「殖民清洗」。
這些結論,其實早有很多人已觀察得到,甚至譏諷「終於證明阿媽係女人」,但如今有堅實的學術研究為基礎,來屆立法會的民主派,將不能再繼續扮鴕鳥,不肯面對這明顯不過的事實──中國殖民帶來的衝突。
中港矛盾在制度上最大的衝突,在於很多人幻想中港融合卻忽視兩制的差異。例如遊客犯了法,如果性質輕微往往得以保釋,有如兩年前的「旺角街頭小便衝突」,事主打了人就潛逃大陸;另一方面由申請綜援以至將來的全民退保的討論,有關資產審查的問題,真相就是中國大陸的資產根本無法審查;香港人一方面明知中國大陸官方大量作假,但官方卻要當大陸官方的文件是真,對無法審查的資料當作全部真確,這些衝突不去解決,只會令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人越來越反對中國,化作港獨。
林忌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