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在起跑線」這五個字對香港人並不陌生,對父母或小孩子來說更可能是難聽過粗口。只是為了快一點點,小孩子們琴棋書畫樣樣都要學,不但沒有私人時間,所學習的分分鐘並非自己喜歡的東西,一切由父母安排,走一條不能自主的路。
幸然,還有一些家長持不同看法,堅持為子女揀選最適合他們的活動,儘管這個活動是很多父母都未必願意讓子女玩的「小型賽車」。
劉凱文和黃偉堅這兩位互不相識的家長,各自的兒子何洛賢和黃俊彥都分別在8歲開始參加小型賽車活動,目的除了是兒子喜歡,還有另一層意義。活潑好動的何洛賢(10歲)在小一時確診過度活躍症、專注力不足和讀寫障礙,母親劉凱文曾為他報讀了很多課外活動班,游泳、泰拳等等,數得出的都有,可是兒子每次都是只有三分鐘熱度,幾近放棄的母親在一次的機緣巧合下看到賽車活動,無意下問問兒子有否興趣,卻是轉變的開始。
「起初爸爸都反對,家人除了舅父都沒人贊成。我開初也懷疑好不好讓他參加,但他不停地問我詳情,不論上學前,放學後都問我何時為他報名。」報名後發現,原來是要先上理論課堂,而非好像玩樂的碰碰車般遊玩,理論堂更要牢記大量賽車的旗號,並在第二天的考核中答出來。一直認為兒子不會將這個試考得好的劉凱文,當時心想「嘗試過便足夠了,平時課堂的內容也記不住,現在第一天的時間記如此多的內容,根本不可能吧。」豈料結果讓她大吃一驚,兒子洛賢竟然可以全部答對,更是用完整句字回答,並非單純的是與否答案。
自從學習小型賽車,有助訓練到洛賢的專注力之外,對於他在課堂的學習亦都大有改善。母親說這與賽車教練跟他說成績不好就不能繼續學習有關,而不斷的進步下,洛賢在學校和功課的表現都有明顯改善。「由一年級開始未試過默書有合格,不要說合格,因為最高都好像只是得20分。直至他學了小型賽車,他自己會拿出書本來溫習,再後尾回來的分數是可以去到94、96這麼高的。但有趣的是,他還是不滿意,問我為何不能100分。這讓我嚇了一跳,安慰他說媽媽並非要你次次100分的人,盡力就可。學習了兩年,家人由全部反對,到現在看見他的進步。現在反而是他覺得專注力不足時,想出去跑兩個圈回來繼續,這是一個很大的分別。」
課外戶動可以讓小孩子更專注,其實已非新鮮話題,小型賽車的功效是否這麼實在呢?李家仁醫生則認為不能夠單單以一個個案,就斷定小型賽車可以醫治到過度活躍症。
「說實在,所有小朋友都鍾意駕駛,他駕駛時當然是可以很專注。可是這個專注力能否維持到他上學,維持到屋企,而維持的時間又是多少呢?這是要慢慢研究。因為你的個案只是一個、兩個。如果你要了解,是需要大型去做,所需要參與的小朋友要很多,然後再分為兩隊,有些駕駛、有些不去。但是,這是很困難的。」
或許賢仔是獨立個別的例子,可是結果有目共睹。李家仁醫生亦同意小孩子找到自己喜歡的活動,對他們的發展是有更大的幫助。正常的小朋友參與賽車活動,卻讓他的父母了解自己孩子們的另一些潛能。黃俊彥同樣8歲開始參與小型賽車活動,至今兩年,極愛賽車的他,對於這項活動的熱誠,令他父親都大吃一驚。「最近有一個比賽,開初練習賽都有一個意外,都有少許嚴重,讓他感到疼痛或有少許頭暈,本來都打算叫他放棄不要再駕駛。他休息了一個下午,練習賽或排位賽亦沒有落場鬥車,待到正式比賽時他說可以再落場,才讓他再試。面對一個意外,還要是首次,對一位小孩子的心理影響有多大可想而知,結果他可以跑到第三名回來,所以覺得他的精神和毅力都很厲害。」
學小型賽車好像有很多好處,但其實要說服家長讓小孩學賽車,金錢並非最重要的,而是安全。賽車學校負責人冼浩明笑言都會先跟他們解釋賽車場上的失事率,比起香港一年的汽車失事率還要低。他又補充,大家聽到賽車二字就以為危險,但相反,學習賽車會讓他們將來駕駛時更安全。「小朋友從小有一個正確的駕駛觀念對他們日後將來後重要,因為小朋友將來會考車牌,如果沒有正確途徑去認識賽車,將來在街上飛車,其實與我們現時所謂的飛街是沒有分別。」此外,每次賽車前都有指引和防護裝備,以確保安全。
記者︰梁立勤
攝影︰許先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