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動物】新加坡沒有流浪貓:牠們叫社區貓

【愛動物】新加坡沒有流浪貓:牠們叫社區貓

現今世代,動物價值越來越珍貴,動物維權組織的聲音不能被忽視。那全球各國到底推行了甚麼政策,又或是作出了甚麼相應的措施,維護動物權益?香港又能否借鏡參考?

Dominique Ke是新加坡人,移居香港廿多年,一直餵飼流浪貓。同一屋簷下有白內障貓、患愛滋的貓、三腳的貓、患肺炎的貓……她說通通是香港人眼中的流浪貓,但新加坡人都叫這些貓社區貓,「我們從不覺得牠們是流浪,牠們也有地方生活,那地方叫社區,所以便叫社區貓。一個簡單的稱呼,卻為這些動物爭取了尊嚴和生存權利,即使再不喜歡這些貓的人,也不敢亂加害牠們,因為牠們的擁有權屬於區內的人。「當然也有壞心眼、虐貓的人,在社區內都是很大件事,我們會貼大字報。」社區動物的生存權利中,包括讓市民餵飼牠們。在新加坡,丟垃圾是犯法的惡行,但餵貓卻不是。Dominique 笑言偶然她在家鄉餵完貓會懶惰,隔天才去取回餵貓的碗子,發現清潔工人不會將這些器具丟掉,「相反我在香港餵貓,就總會受些白眼,香港人亦經常將垃圾問題歸咎餵飼動物的人。」

日本是出名溺愛寵物的國家,國內寵物美容業日新月異,根據Goldman Sachs於一項統計,現時日本有萬2,130萬隻寵物,數目比15歲以下小朋友還要多。於是為阻止國民棄養年老動物,日本有預防狗狗失智的中心和動物養老院,職員會透過遊戲延遲動物退化的情況,也能陪伴主人照顧病的老動物。更讓人鼓舞的是,已有國立動物收容所透過舉辦免費寵物居家訓練課程,以及免費動物行為電話諮詢服務等,減少棄養個案,實行零安樂死。

香港是否一面倒不好?又不是,劉芷欣 (Iris)曾在科威特生活9年,上年5月連同她連同丈夫,以及兩隻分別9和7歲和在科威特收養的狗回流返港。「外勞佔科威特人口八成,他們要回家鄉都是一件平常事,可他們對動物的觀念就好像對衣服一樣,一件可以捨棄的貨品,亦是流浪狗其中一個來源。」對動物不尊重,源於當地的信仰宗教的《可蘭經》中,認為豬狗是不潔動物,有說被狗碰到就要洗7次,才令該國政府抗拒狗隻。Iris說政府一旦接獲市民投訴,就會將狗毒死,甚至會教道市民如何混毒藥。「他們不支持,也不重視動物庇護所,就只會將動物殺死。所以說香港在動物政策上,要改善的當然有,但對生命再不尊重的國家,其實尚有很多。」

各國對動物看法都不一樣,到底香港距離成為一個人寵共融、尊重生命的動物之都的路,尚有多遠呢?

記者:許政
攝影:伍慶泉、楊錦文

Dominique Ke從新加坡移居香港廿多年,一直餵飼流浪貓。她說香港人都習慣稱無家貓為流浪貓,但新加坡人都叫這些貓社區貓,因牠們都以社區為家。

劉芷欣曾在科威特生活9年,上年5月回流香港,亦將兩隻在科威特領養的狗帶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