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還有人說,教書好,好在再辛苦,都有個暑假可以喘一口氣;那年頭的言情小說,男一若是教師,作者分明有心把角色寫成一座安穩的靠山,過着雲淡風輕知足則常樂的小日子,女一過盡千帆皆不是之後,就被安排嫁給教書先生。以前上課,見識過一些主力把教材抄黑板的老師,講解幾句,又到下班時間,確實是優差。那是填鴨教育的年代,有心作育英才,關心學生功課以外的好老師,也比較簡單,會跟學生相處就行。
在那單純年代,沒有國教,我記得有個中史老師,在課堂上談到哈日現象,很不以為然,當場對聯抒發家國情懷:「東條英機方去/西城秀樹又來」,東條對西城,好工整,班上無人點讚,雖則平仄不合,但也沒人有膽指正,愛國老師為自己的佳作自豪又安然地離開班房,事後,沒有學生把這番「煽動民族仇恨」的言論,放上臉書這個凶險的江湖上。
如今在香港,做學生難,做教師更難。做學生為功課為考試生死疲勞,當教師卻是前後夾擊,要把學生教好,以及教學生考得好之餘,後面還要應付校長打分數防範家長投訴,加上目前乃多事之春夏秋冬,回歸後,一切政治掛帥,這口鐵飯碗,裏面難免有政治飯。為方便管治,培養順民,教育是統治者必爭之地,懷抱教育理想者首當其衝,當打份工的也夾在中間步步如履薄冰。
國教好像不了了之,卻名副其實深耕細作,再加上一個「非法萬惡失德,牽涉大是大非」的港獨議題,更不知從何教起。教中史的,若講到唐太宗把文成公主下嫁給吐蕃國,假設學生好學或是多事,多問一句,吐蕃國即是現在哪裏?是不是西藏?老師還敢不敢討論漢唐時代的版圖?這關港獨什麼事?吳克儉口中那批專業的老師,會懂的。吳克儉這個傳話太監盛名,皇恩忽然浩蕩,港獨又可以討論了。但過敏時代的敏感詞不斷繁衍,更會分拆上市,教師萬一在鼓勵同學要獨立思考、鼓勵年輕人要早日學會獨立做人之類,又萬一那句話前面提到香港人的困境,遭看不過眼的人幫你斷章取義,砌成香港獨立,試問做老師的,要不要也簽一個確認書才好上課去。老師的臉書據說已經有專人監看,校內設特別委員監管的日子,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