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近年大打創新科技牌,成立創科局後,於施政報告中提到成立5億元的創科生活基金,以及預留20億元成立創科創投基金。但在一個將「真係見過Steve Job」掛在口邊的局長帶領下,當局能否推動本地startup發展仍是一個謎。
筆者接觸過的startup大多都認為,政府推出資助計劃手續多、審批時間長,實際得到金額亦很少。如科學園及數碼港的計劃就出名多paper work,隨便就要交上十多份報告,而且大多數計劃都限定公司要搬到「山旮旯」園區內。負責審批的高層心態亦非扶助startup,而是將創業基金當作一盤生意,凡事都向錢看。
有做無線網絡的科技公司更指,港府「崇洋媚外」,公司曾入標多次都無法投得政府項目,直至公司於美國創出名堂,回港才得到重視。有startup就形容是「王菲、郭富城效應」,指當年王菲、郭富城都是在台灣走紅後,再回港發展才得到關注。
著名眾籌平台Kickstarter月底正式於香港推出,打破早前項目發起人必須為美、英、澳、加、紐、荷六國的公民的門檻,香港startup可直接將項目放上平台。項目集資成敗關鍵在於頭3日,一定要達到目標金額的七至八成。須知道,不少人都會視乎進度而投資,完成機會越大就越多人肯投資。
筆者問過成功集資的startup頭七成的來源,他們表示很多時都要發動親朋戚友的力量,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一個傳一個作宣傳,當接近成功集資,曝光率亦會提高,到時集得的資金更可能遠超原先目標。今次真係「機會黎喇飛雲」!
記者:梁偉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