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着重科學邏輯,連運動健身亦大有學問。從少習武、擁有哈佛大學政體學碩士學位的華人郭威賢,九年前毅然放棄大企業管理層,在紐約市開設詠春武館,至今教授逾千名學生。郭威賢接受訪問指,研究把美國運動學理念,結合功夫課程,把詠春發揚光大,「西洋拳可以有系統訓練,中國功夫都得」。
駐紐約記者:鄭柏齡
穿上西裝、架起眼鏡的郭威賢外表相當斯文,或者打破一般人對習武人士的刻板印象。他同時持有哈佛大學、聖約翰大學碩士學位,父親是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如此的成長背景,比起詠春師傅反而更像一名學者。
事實上,郭威賢習武近四十年,師承葉問徒孫、即李小龍好友溫鑑良,兩年前更獲位於加州的「武術歷史博物館」頒發優秀武術家獎。他透露,自大學畢業後,曾於紐約市立大學當兼職教授,又做過大型電訊公司高層,「但始終華人在美國社會發展有限,自己喜愛武術,35歲時決定開班授徒,是人生轉戾點。」2007年,郭威賢毅然放棄高薪厚層,在紐約市開設「紐約武術學院」,教授實用詠春拳及跆拳道等,至今學生逾千人。
可能受到濃厚的學術成長經歷影響,郭威賢對武術的鑽研,更添一份書卷氣,「以前師傅叫紮馬兩小時,你便要照樣做;在美國,教育強調邏輯思考,詠春學生常反問『點解要咁做?』,必須覺得合理才去做」。因此,郭威賢特意進修體育學、人體力學等,改良教學方法,「解釋完,學生容易接受,亦虛心學習」。
郭威賢相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對推廣武術發展有更大幫助。他舉例,西洋拳訓練「打幾多分鐘,如何練習,如何取得最大效果」等都有明確指示;相反,功夫雖有套路,惟不夠科學及專業,「『中國功夫』只係一個名稱,其實(與拳擊一樣)都係運動,有手有腳有動作」,他希望花一至兩年時間,把已經重新編排、加上科學分析元素的詠春課程,透過學生發揚開去。
雖然採用西方教學方式,但在香港土生土長的郭威賢強調,武術精神中「武德」不可或缺,「學生第一堂,必須先學懂鞠躬敬禮」,在採訪過程中,便常見到不同性別、膚色的學生,以廣東話「師父、師姐、師兄、師弟」等相稱,氣氛融洽。郭威賢坦言,辦學近10年,成功感遠遠大於以往其他工作,「看到不同種族學生聚在一起,對功夫充滿熱誠,已經十分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