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保持距離」將是兩岸關係新常態 - 盧峯

蘋論:「保持距離」將是兩岸關係新常態 - 盧峯

台灣總統蔡英文上台執政接近一百天。民調顯示,她的支持度持續下跌,一些企業主就投訴承諾的改革不到位,兩岸關係又處於「冷凍」狀態,只有事務性的接觸,比前總統馬英九時代倒退不少,僅僅比陳水扁時代的互不接觸及罵戰好一點。

蔡英文迴旋空間有限

以上任一百天作為一個小結是政治上常用的方法,已故美國總統甘迺迪及他的幕僚就努力在上任頭一百天推出多項內政改革,以示有心有力。參選的候選人如當年的列根及最近的特朗普同樣一再向選民承諾,自己上任一百天之內必然帶來新氣象。作這樣的承諾其實很正常。一方面他們要顯示自己跟在任者的往循有分別,藉以打動選民;另一方面也因為當選及上任後通常都有所謂「蜜月期」,民眾支持度最高,政治對手不敢胡亂反對,令新上台的領袖有較大空間及能力落實選舉政綱。
不過,蔡英文卻沒有這樣的打算,前幾天她特地跟傳媒茶敍,呼籲傳媒及公眾不要以上任百天以評斷她及民進黨政府的政績,因為很多改革要凝聚共識,急也急不來;至於兩岸關係更是欲速則不達,保持穩定就好。
蔡英文的解說當然有為自己及民進黨政府「開脫」的意思,但也反映了政治現實的限制,特別是改善兩岸關係主動權在中國大陸,台灣政府及蔡英文迴旋的空間有限,不可能有大動作,更不可能跟馬英九及國民黨執政時相提並論。應該看到,蔡英文及民進黨在一月的選舉大勝反映的不僅是對馬英九政府八年管治的厭棄,更是對他推動的兩岸政策特別是不斷向大陸靠攏的否定。選民特別是年輕世代對中國大陸的政經影響甚為敏感及抗拒,希望台灣能在政治上、經濟發展、國際關係上有更大的自主,不希望受所謂「一個中國」框架束縛。在這樣的民情下上台的蔡英文當然不可能像馬英九那樣以加強兩岸經貿關係、吸引大陸投資為經濟發展主軸,更不可能像馬英九那樣以為兩岸領導人禮節性會面作為政治突破。
事實上馬英九落任前的「馬習會」鎂光燈雖多,卻絲毫沒有改變兩岸關係的實質,更沒有令中共改變對台灣的高高在上姿態。蔡英文自然不會重蹈覆轍。
另一方面,中國大陸從政府到民間一再向台灣方面發出不友善的訊息,例如變相鼓勵存心不良的人在網上檢舉「台獨」藝人,然後來個全面封殺,甚至連拿着青天白日旗的藝人也受牽連。對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中國大陸同樣絲毫沒有放寬,總是在加壓收緊,令台灣政府與民眾感受到各種壓力與不便,他們對中國大陸的印象只有變得更壞,關係只有更疏離。

北京應調整對台心態

其實,跟前任的民進黨總統陳水扁相比,蔡英文在兩岸關係上已相當務實,原有的兩岸關係框架及各類協議依舊維持,原有的兩岸交流活動如上海、台北的雙城論壇繼續進行(這兩天就在台北舉行)。此外,她上任以來從沒有向對岸發出甚麼挑釁性的言論,沒有搞推動獨立公投之類的政治動作,也沒有介入中國跟周邊國家的爭議,總是努力保持低調與務實的姿態,以維持兩岸關係不出現波折。這樣實事求是的態度也許沒有鎂光燈或成為新聞焦點,但卻如實反映了台灣的選擇,讓中國大陸政府不會有不切實際的期望,讓台灣民眾明白兩岸關係只是台灣的眾多關係及難題之一,不是台灣的出路,也不會主宰台灣未來的選擇與方向。經過馬英九八年來一面倒向大陸傾斜後,蔡英文這種保持距離的姿態也許才是台灣兩岸政策的新常態。
北京方面對蔡英文不肯接受「一中」框架當然不滿,並且以暫停兩岸政治接觸及協商作為「報復」,其中大陸「國台辦」跟台灣「陸委會」據說就處於零溝通狀態,大陸並大幅減少到台灣的旅遊團。但這樣的「懲處」不會有甚麼結果,反而會加深台灣民眾的反感,令兩岸民眾的心理距離越拉越遠。
顯而易見,馬英九時代對兩岸關係的「非理性亢奮」已告一段落,蔡英文式的「保持距離」才是台灣朝野最大的共識,也將是長期的姿態。北京可得好好調整一下心態與期望,不然兩岸關係不但冰凍,更可能持續惡化。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