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籽:廿四氣節】
處,止也。處暑,即指暑氣到此為止。此時,晝夜溫差極為明顯,中午烈日當空,揮汗如雨少不免,但日落西山後,周遭滲着秋日涼意。秋高鴨肥,古時民間有處暑吃鴨子的傳統,當中以北京的百合鴨最著名。可惜這道菜在大部份香港的北京菜館也欠奉,惟獨一間鰂魚涌的私房菜,將之化成燉湯及小炒,讓大家在微涼秋日滋潤一下。
處暑,在廿四節氣中排行14。處暑一來,夏日的悶熱天氣也宣告接近尾聲。不過,別急着將夏季衣服入櫳。古語亦有云︰「處暑十八盆,謂沐浴十八日也。」意指距離真正秋涼,大汗淋漓的日子還剩約18天。中午熱,早晚涼,是這節氣最大特別之處。處暑亦是緊接盂蘭節後的一個節氣,故大部份習俗與鬼怪有關。早於清朝時期,潮汕、閩南地區的先人,為悼念移居台灣時因天災而喪命的親人,會於每年盂蘭節時舉行搶孤比賽。鑼鼓聲一響起,參賽者會爬上預先搭設的幾十呎高木棚,搶奪上面的祭品及紅旗,有說是為了代替孤魂野鬼搶奪祭品,亦有說是為嚇退仍在陽間流連忘返的鬼魂。不過,要上到棚頂也非易事,由於棚柱塗滿了油,一不小心,隨時發生意外,至今只剩少數地方仍舉行這賽事,如台灣宜蘭頭城,每年也吸引大批人來參加,蜂擁情況有如香港長洲太平清蘸的搶包山活動。
地道北方菜 溫補又不燥
古時民間亦有處暑吃鴨子的習俗,據說老一輩人在盂蘭節拜祭祖先時,會靠鴨子背着紙錢等祭品渡過奈何橋,隨後甚至會將鴨子宰殺作為供品,其食法更是層出不窮,五花八門,如四川人的樟茶鴨、蘇州的蜜汁醬鴨、杭州八寶鴨等,當中以北京的百合鴨為最為著名及最傳統。甫到處暑天,當地街市到處也有這道料理的蹤影。正所謂秋高鴨肥,不時不食,鴨肉味甘性寒,有助清熱健脾;百合則有清火潤肺之功效,兩者合二為一,滋潤健脾,最適合處暑天食用。「香港現在很少人會做,因為它是地道的北方菜,製作也頗麻煩。」匯泉居老闆商常青說。他是山東人,十多年前來港做廚,專門做北方菜,後來自立門戶開設私房北方菜館,更是香港少數有做百合鴨的地方。「中國人較講究不時不食,百合鴨是一道季節性很強的菜式。」他選用來自寧夏或江蘇的新鮮百合,再配上水鴨鴨胸肉炒,沾上少許蛋白的胸肉,經慢火泡熟後,肉質依然嫩滑,百合也香甜爽口。
除小炒外,商老闆還特意做了一道百合燉鴨湯,加入八珍藥材,即當歸、淮山、白朮及田七等,燉足四小時,火候十足。甫開蓋,已滲出濃濃的甘香藥材味,入口還帶微甘,鴨肉也燉得軟腍鮮甜,轉季飲用,既溫補滋潤,又補而不燥。
記者:黃依情
攝影:陳健邦
編輯:李寶筠
美術:黃創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