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友人趁住一帶一路熱潮,話要搞一個緬甸訪問團,到仰光及主要經濟地區一遊,幾位朋友聽到,都話如果夾到時間,一於加入「旅遊視察團」去仰光行吓。
左丁山嗰代,英文中學課程都幾英國式,記得唔知中一或中二時,讀地理就會讀到印度緬甸地理,淨係要記住啲地區及城市英文名稱,已經苦不堪言,但因此知道緬甸在1950年代係魚米之鄉,甚為發達,經濟文化領先泰國及中南半島諸國,仰光大學係亞洲著名大學,與馬來亞大學、新加坡大學及香港大學係英國殖民地嘅四大名校。點知1948年獨立後軍人慢慢掌權,1962年尼溫將軍(Ne Win)索性發動政變,緬甸變成軍事獨裁體制,行鎖國社會主義,於是由富變貧,要過足54年先至再有民選政府出現,但緬甸已變成亞洲窮國,遠遠落後於泰國,遑論新加坡。軍事獨裁加社會主義,顯然係步向衰亡嘅秘方。
好嘞,昂山素姬成為緬甸領導人之前,軍政府已經知衰,慢慢開放緬甸,引入外資,到目前為止還是甘心乖乖地交出政權,希望唔好第二日又步泰國後塵從民主回歸軍政啦。前星期碰到一位四歲自緬甸來港嘅華僑,佢話在港長大畢業之後,近年親戚不斷叫佢返仰光發展,重振家業,於是現在幾乎有一半時間住在仰光。問佢緬甸是否30幾年前深圳嘅模樣呀?佢話冇咁落後,大概相差二十年啦,但緬甸有後行者優勢,引入歐洲電訊集團,一下子幾年間全國已有八成人用手機,通訊發展直情係大躍進,過往離開往外地嘅緬甸人及緬甸華僑亦紛紛回國投資,故此經濟發展勢頭好好,日本人尤其積極進軍緬甸。咁中國人呢?呢位朋友話:「中國策略有少少偏差,一味靠國家勢力,大型基建項目,啲國企做完賺完就走,冇乜根基留低,緬甸有基建之益,但當地人頗有微言,日本人就靠私人企業到當地,增聘工人,拉攏當地關係反為更受歡迎。」咁香港有乜角色呀?緬甸朋友話:「香港最多,做得最好嘅就係中小企,緬甸好需要建立中小企經濟體系,有興趣者可到仰光探吓水溫先。還有一樣,緬甸總結泰國與中國近30年發展經驗後:知道不能犧牲環境生態嚟促進GDP增長,已有不少歐美國家顧問去獻計推動可持續發展,大家唔好諗住去緬甸燒森林,挖深山,取木拓地掘玉石呀,呢條橋唔受歡迎嘅嘞,當然更唔好將污染性工業搬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