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幕禮結束,巴西正式進入後奧運時代。奧運之前,當地人都質疑與其花錢搞盛事倒不如改善民生;但歷史學家和經濟學家都給予今次奧運正面評價,因為留下來的基建將世代受惠。
跳水池無故變綠、傳媒中心及傳媒巴士先後被流彈擊中……過去17日里約出現不少尷尬場面,但奧運總算圓滿結束,亦似乎撥開了寨卡陰霾。
當地民調機構奧運期間的調查顯示,62%巴西人認為奧運破壞國家,卻同時有57%人認同奧運提升了巴西形象。巴西體育研究員古熱爾認為,「如此大型的盛事必定會出問題,最重要是如何去處理……巴西人應學懂事情不會一面倒的壞,不會永遠只有混亂」。
多數資金來自私人機構
事實上奧運給里約留下了一大堆實體基建:延綿逾100公里的高速巴士專用線、4條新隧道、6月啟用的輕鐵系統、還有新地鐵線等都是奧運催生出來。穆迪分析員馬托斯指「無可否認這些設施將惠及巴西人口」;歷史及經濟學家拉戈亦認為「放下政治目光,奧運確實為里約帶來重大遺產,否則這些改善是巴西即使花多20至30年都未必能做到」。
以里約東部歷史悠史的海濱區Meu Porto Maravilha為例,由1980年代開始探討的優化工程,終因奧運而得到25億美元(195億港元)資金去完成,5月重開以來成為巴西人新蒲點,包括49歲家務助理利瑪,她邊在海濱乘涼邊說:「我肯定這裏涉及貪污和洗了冤枉錢,但確實挺美挺酷的,日後肯定會經常來。」
今次奧運成本預算120億美元(936億港元),較前兩屆都少得多,大部份資金更加來自私人機構,如奧運村及高球場,政府承擔的費用沒有外界估計那麼多。
美國《紐約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