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香港民族黨擬在學校宣傳港獨,以及學生動源發動在各中學成立關注組後,教育局隨即高調回應,指校園不應出現港獨主張或活動。雖然吳克儉後來指,學生在老師輔導和《基本法》的立場下,甚麼也可討論,但相信不少教師在政治壓力下,只會盡量避談港獨。
政府試圖禁止師生談港獨,十分不智。首先,這會妨礙師生的日常教學。現時高中通識科的「今日香港」單元中,設有「身份和身份認同」主題,要求學生探討香港人的本地和國家身份認同及其背後的影響因素,試問師生在課堂討論相關議題時,如何避開日益升溫的港獨爭議?
其次,禁令根本無法阻止港獨思想散播,更可能適得其反。正如性議題一樣,你越禁止討論,青少年就越好奇。而在今日網上資訊發達的社會,青少年要在課堂外接觸港獨資訊,何其容易。反而由於缺乏課堂上教師的分析,以及同學之間不同意見的交流,青少年只接受港獨團體單方面宣傳的話,反而不易作出知情判斷(informed judgment)。
最近香港大學教育學者馮俊樂發表了一項通識科與中學生參與雨傘運動的研究,更能佐證課堂政治討論,並不會直接促使學生支持某種主張。他透過問卷調查訪問了一批曾修讀通識科的雨傘運動參與者,結果顯示大部份學生認為通識科只增進了他們對社會運動的認識,真正激發他們參與雨傘運動的主因,則是政府的鎮壓行動和惡劣管治。
其實不少教育研究均顯示,只要教師引導得宜,在課堂討論港獨等爭議性課題(controversial issues),對學生有莫大裨益。學生不單能增進對相關課題的了解,更可以釐清自己的價值觀,亦可訓練一系列實用技能,例如辯論、處理意見衝突、包容和尊重不同意見、資料分析和探究、批判與創意思維等。這些技能,正正是現代民主和經濟發達社會所必需。
研究亦顯示,校園是討論爭議性課題的上佳場所,因為學校既有老師在場引導,亦有不同背景學生互相交流,可確保學生接收多元觀點。正因如此,世界不少地區都鼓勵學校在課堂與學生討論爭議性課題,即使深受宗教和族群衝突困擾的北愛爾蘭,也沒有禁止學生討論此類課題,更制訂指引鼓勵教師講授。
禁止討論港獨,既未能阻止港獨思潮蔓延,更剝奪學生的學習機會。梁振英政府是愚不可及,抑或刻意煽動、另有圖謀,相信答案已寫在牆上。
http://www.facebook.com/reformhk
吳凱宇
《香港革新論》共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