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社區有情,相信「大姐」張婆婆、「阿爺」梁伯感受至深。兩人都曾經是排隊等候食物援助的受惠者,卻漸漸地成為了計劃的義工,將食物轉贈有需要的鄰里。二人說,施比受更有福,轉贈食物蘊藏的情意,超越了簡單而直接的經濟援助意義,希望趁自己仍有心有力,可以幫助更多有需要的街坊。
由民社服務中心舉辦的「糧友行動」街市食物回收計劃,已踏入第五個年頭。訪問當天,「大姐」、「阿爺」帶領多位義工,在石硤尾街市收集檔主賣剩的白菜仔、冬瓜、蘿蔔等。一輪體力勞動後,他們在近九十公斤的食物中一輪精挑細選,將仍能食用的瓜菜整齊分好,讓等候已久的家庭來取。
受惠者變義工
參與計劃4年多的張婆婆表示,起初只是「跟風」拿取愛吃的瓜菜,但其後發現,原來自己身處的石硤尾邨,有很多街坊比她更需要這些物資,故自動請纓身體力行。年近80的她笑着說,希望將愛與關懷推己及人,即使右手曾經骨折,已無法提取重物,但仍然堅持當義工,「幫得到人,自己都開心啲、後生啲丫嘛﹗」
已屆七旬的梁伯則指,當初只是因為「太得閒」才來領取食物,但沒想到就此跟鄰里打開話匣子,坦言令生活增添了樂趣,故也自薦當義工,風雨不改。他說,以前曾在《工商日報》做過「執字粒」工作,在報館呆了多年,退休後能藉此機會幫助他人,感到欣慰。
民社服務中心項目幹事趙子傑表示,「糧友行動」在黃大仙、九龍城、油尖旺及屯門都有回收活動,至今已收集到近1,670公噸的食物,每天平均有950人受惠,當中深水埗區受惠家庭逾300個。他稱,本港每日衍生3,600公噸剩食,希望藉回收食物行動喚醒大眾關注,同時幫助社區長者及弱勢社群。
■記者于健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