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香港的天才家庭 - 馮睎乾

來自香港的天才家庭 - 馮睎乾

臉書上一位友人說,如果陶哲軒有傳記就好了,可以看看他父母如何教育出這樣的天才。我忍不住搭訕,這本傳記想必很悶,因為陶哲軒太「平凡」。動聽的天才故事總要一點悲情,若沒有納殊的瘋狂或曹沖的夭折,至少也得像寧鉑一樣出家為僧,否則我們很難接受自己的平庸。陶哲軒被譽為數學界莫札特、地上最聰明的人,智商220,13歲奪奧數金牌,21歲獲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24歲成為UCLA數學教授,31歲得菲爾茲獎,事業一帆風順,性格毫無稜角,也沒自閉症,還老早娶了老婆,現有一子一女。他溫良友善,永遠穿Polo恤,語速是常人1.5倍──在在反映着他的人生,彷彿一齣平淡的電視劇,以1.5倍速度播放。這種人很難發展為精采的傳記,但足夠寫一篇短文,正如現在這篇。
陶哲軒有兩個弟弟,二弟哲淵是自閉天才,小時候聽一遍曲子,即可在鋼琴彈奏,長大後成為象棋高手、數學博士,任職國防科技機構;三弟哲仁,沒有兩位哥哥那樣傳奇,智商只達180,拿了經濟、數學和電腦三個學位後,在澳洲的Google擔任電腦工程師。這樣的天才,百萬中可能沒有一個,陶家卻一門三傑;如果你為人父母,也許現在已像許文彪一樣吶喊:「世界公平嗎?」我告訴你,是公平的。三兄弟的父親陶象國是兒科醫生,1969年在港大畢業,母親梁蕙蘭也是港大的物理及數學系高材生;1972年,夫婦倆從香港移民到澳洲,三年後陶哲軒出生。父母顯然都非常聰明,也極有學識。陶象國健談,梁蕙蘭沉靜;兒子的數學天賦來自媽媽,後天教育則由爸爸籌劃安排。這樣天造地設的雙劍合璧,還可以有更完美的家教嗎?
陶哲軒一歲多,看《芝麻街》自學英文;兩歲懂得用打字機,還能用積木教別的孩子數數目;三歲時,他的讀寫及算術能力已比得上六歲小孩,父母開始意識到他是神童。這一年,父母把陶哲軒送進小學,學習當然不成問題,但同學都比他大兩三歲,他適應不來,幾星期後,父母決定讓他回到幼稚園去。讀幼稚園時,哲軒在媽媽誘導下,學完小學的全部數學課程。媽媽沒用填鴨方式教他怎樣做,而是讓他盡情看數學書,啟發他自由探索。此後,父母盡可能讓哲軒按常人步伐升學,但會為他四出物色一流的數學導師,也安排他在中學時跳級到大學上數學課。如此彈性的教育,既照顧他的數學天才,又不致妨礙社交發展,這就是陶哲軒長大後沒有成為怪人的原因。
天才真的從天而降嗎?不見得。為專心栽培兒子,梁蕙蘭辭掉工作,看了很多幼兒教育的書,更和丈夫加入澳洲的天才兒童協會,跟專家和其他家長交換心得。陶哲軒小時候,一位教育學者在陶家吃晚飯,發現陶象國整晚滔滔不絕,話題總離不開兒子的學習,而哲軒則跟媽媽熱烈地討論謎語,或做各種趣味小實驗,例如拿着匙子讓蠟燭燒它,全家人彷彿每一刻都在思考、探索和討論。陶象國多年後受訪說:「很多資優兒童的家長,或資優教育專家,總強調加速學習,我反對。水平思考(Lateral thinking)又如何呢?創意又怎樣呢?」其實以陶哲軒的智力,十二歲已可大學畢業,但陶象國還是寧願讓他慢下來──十六歲才得學位──用他的話來說,他希望兒子參加馬拉松,不是短跑。
也許不是人人都能做陶哲軒,但能像陶象國夫婦那樣教育子女,下一代至少不會成為悲劇,不管他們是否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