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尾巴還是錢 - 楊靜

故事的尾巴還是錢 - 楊靜

清晨醒來看朋友在手機上分享給我的一篇文章,是講兩個男人如何發動「斷捨離」的意念,丟棄自己擁有的大部分物品,回歸本真,在極簡生活裏找到樂趣。文字不多,隔幾行就配上黑白圖片——兩個男人站在越來越空闊的房間裏開心大笑。
我旅居在巴黎朋友家,地價比香港只高不低。做建築師的朋友租住的公寓面積不大,但功能俱全,收納系統超強,小屋裏收藏各種茶葉、咖啡、香料,從台灣帶來的調味品,還有工作用的台與書。寫字桌上攤開的格子本是畫了一半的草圖,一切都暗示這裏住着活生生的人。
再看手機上那兩個身無長物的年輕人,覺得兩種生活方式都好,各有千秋。於是接着往下讀,就是大段大段生活哲學,又援引梭羅在瓦爾登湖的幾句箴言,大抵就是批評人,尤其現代人,貪慾太重,應該明白生命所需不多,掙脫束縛,也是聽了百遍地宣言,不過看到有人以身作則,還是有些敬佩。再向下故事慢慢變味,他們開始著書立說,到處講課,開設網站,然後賣書、賣設計品,文字和圖片下面就是網絡商店的地址。
無獨有偶,Netflix上有一部紀錄片,是說一個澳洲的企業家,事業有成之後,忽然覺得自己身體超重亞健康。追究原因是吃快餐不健康,決定去快餐帝國美利堅公路旅行,一路上只喝果蔬汁,同時訪問路上遇到的有緣人,後來不但他自己變成有八塊腹肌的型男,還幫助一個癡肥的卡車司機減掉100多磅。就羨慕他的行動力時,片尾跳出這個企業家開設的新跨國連鎖店,不但賣果蔬汁,也賣,你沒猜錯,書、T恤、設計品、課程,教人們怎麼喝、喝多少。
每看及此,頓覺無聊,不明白為何一開始都是要打出「拒絕資本主義對自然的掠奪」、「告別中產的愚昧生活」,最後只是把口號印在衣服上,用傳銷或傳教的熱情,動用僱員和受到「轉化」的信徒,像病毒一樣要佔據新的寄主身體,把你變成「快樂健康」的一個。本質還是用一種購買取代另一種,卻在道德或審美上作出高人一等的姿態。也許這種敘事本就是一個套路,像荷里活電影,只能這麼演才有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