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籽】喱士編織彩色島

【旅遊籽】喱士編織彩色島

【旅遊籽:浪迹遊蹤】
「這裏日間是遊客的,但晚上就還給原居民了。」在威尼斯的離島布拉諾(Burano)出生、長大,四代在這裏從事古法手作喱士的Sergio Vidal如是說。這裏又稱彩色島、蕾絲島或漁夫島,被票選為人生十大必遊小鎮之一,矮矮的民居外牆塗上糖果般鮮艷顏色,窗台還點綴自選鮮花或者晾掛着一幅幅針織喱士(Punto in Aria),彷彿小島的色彩就是要襯托出喱士的純白無瑕及一段段街角童話。

後印象派主將畫家塞尚(Paul Cezanne)說過,「畫畫並不意味着盲目地去複製現實,它意味着尋求各種關係的和諧。」百年前的Burano 經典街景已蕩然無存,昔日這個島,男人打魚,女人就做喱士手作。家家戶戶織女在屋子門前邊說邊織,自創圖案等男人回家,也編織着一種生活和諧。
不過,自從威尼斯變成了快被遊客踩沉的旅遊城市,原居民被排斥到核心外圍已再難重回核心內圍,連帶彩色島也滲進商業色彩,男人發覺到鄰近的玻璃島(Murano)做玻璃比打魚好賺錢都不出海了;遊客來了,織女變宅女,改留家做手作,但賣進口貨賺遊客錢總比做到手指頭掘晒舒服,她們很多已不再把絕活傳給下一代,原本幾家喱士學校都關門了,現在島上還剩約50來個年逾七十的家庭式織女還堅持Burano獨有草根手作,有心學藝的反而是外來人。島上著名的巴大薩雷廣場(Piazza Baldassare Galuppi)便保留了喱士博物館。
手製喱士可以分為針織(Needle Lace)和棒槌(Bobbin Lace)兩種,Burano採用傳統針織法, 針織喱士更涵蓋7種以上針步,包括技藝最高的絕活「空中針步」(air-stitched),既花時間又花眼力,自然容易失傳。Maria婆婆今年75歲了,是我們遇見的老織女,還堅持天天做傳統針織喱士,跟她打招呼的另一位織女婆婆更已逾80歲,走路蹣跚,但一坐在編織架步,把製喱士用的手枕穿上,手指頭飛快地穿梭,老態即時消失。Maria婆婆說,她替Vidal家族做手工喱士已60年了,幾歲就開始學做喱士,婆婆也把絕活傳給自己的女兒和孫女,但她們都視作消遣。「我記得做過的所有喱士款式,因為它們都是我的創作。」婆婆以Burano土話說,Martina在旁繙譯。

Burano被票選為一生人必到的十大小鎮之一,居民如果想要粉刷房子,要先跟政府申請,由政府給你幾個參考的顏色,避免撞色。

傳到第四代,兄妹同心其利斷金,哥哥Sergio主理生意之餘,也負責喱士設計,15歲開始學習手製喱士的妹妹Martina負責市務工作。

相片中,中間是Vidal兄妹的祖母,右邊是祖母的姊姊,其餘皆是親戚,Burano土生土長的織女把這絕活傳承下來。

Maria婆婆今年75歲,近一個甲子都在島上手製喱士,是島上的人肉字典。

兄妹經營 自設家族喱士博物館

Vidal家族四代做喱士,「Martina Vidal」是島上最具規模的喱士店。其實遊客甫落船,就會見到滿街喱士攤檔和手信店,與赤柱無異,他們賣喱士衣飾、手帕、枱布、書籤到床單都有,都標榜人手製,但保證Burano出品,只有Martina Vidal一家。第四代兄妹同心經營,更希望可以傳承小島工藝,哥哥Sergio主理生意之餘,也負責喱士設計;15歲開始學習針織喱士的妹妹Martina則包辦營運和市務工作。
「我的曾祖母與其他島上的女人一樣,是個家庭織女,估計距今220年歷史吧。我的母親手藝很好,但近年患白內障已不能拿針了,她去年離世了。」在Martina Vidal二樓的小型家族博物館,過百年的古董喱士都珍藏在玻璃櫃裏,包括意大利最後一位王后Queen Margherita結婚用過的喱士頭紗。牆上掛着不少昔日Burano織女舊照。「這是我祖母,旁邊都是祖母的姊妹或親戚。」Sergio指着其中一幅黑白照在解畫。這幢房子十多年前原是畫家合租的宿舍,冬天就在二、三樓閣樓的窗戶看外面風景作畫,平時他們會在天台欣賞Burano最美的全景。事過境遷,Vidal家族約12年前購下這鄰近碼頭、有二、三百年歷史的建築物,把它改造成多層舖面、展示廳和家族博物館,四年前更開始在店裏教學,希望把絕活留傳。
「做喱士是冬天最好,夏天易有手汗,會破壞喱士的質地。」說工藝,Martina侃侃而談失傳原因,她說一個月前有位來自紐約的女孩來學做小島針織喱士,幾十個工序由不同老師來教,「其中一種技法要用頭髮般幼的線來做,動輒做一塊小小的喱士就要20日至一個月,一塊餐墊就要花上兩、三個月時間。」
歷史記載,Burano喱士業經歷興衰。15、16世紀已有人聚居Burano,島上居民以捕魚為生,當時威尼斯的總督夫人Morosina Morosini Grimani對針織喱士情有獨鍾,在島上設立工作坊,聘請逾百名婦女織織復織織,為自己製嫁衣裳,兼送贈歐洲的貴族親友,令這淑女手作變成小島婦女的養家絕活。據說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登基大典上穿戴的喱士衣領,正是小島織女花兩年一針一線編織而成的。針織喱士從小島傳入法國,風靡時尚界。至1797年,威尼斯共和國倒台,小島上具規模的工作坊亦隨之關閉,這門手藝變回家庭式手作。百年後某個冬季,小島因天氣反常使漁業受挫,當時伯爵夫人Adriana Marcello為了拯救經濟,決定將喱士業復興,重新成立喱士學校,高𥧌期,學校的定單來自世界各地,客人包括奧地利名媛Metternich Princess、荷蘭王后和Queen Margherita。喱士學校在上世紀70年代關閉,Burano的針織喱士又變回一門家傳手藝,由現存50位織女手口相傳下去,不知何日失傳。

Martina手執的古董喱士是鎮店之寶,由多位織女合作花四至五年織成,市值約150萬港元,是買一匹少一匹的小島傳統手作。

在Martina Vidal的小型家族博物館,藏有各種古董喱士製品,如圖中的BB鞋,都是從拍賣會購回來作記念。

最有意思的部份,是店裏還放了特製椅子讓居民做針織喱士,椅子連腳踏位,甚為貼心。

位於Martina Vidal二樓的珍藏館,平時不對外開放,遊客參觀要在網上預約。

這屋十多年前曾是威尼斯畫家的宿舍,後來Vidal家族把它買下變身旗艦店和工作坊,Sergio說這天台是看Burano風景最美之地。

昔日Burano男漁女織,家家戶戶織女圍坐邊談邊織小島古法喱士,草根手作織出世界名堂。

粉刷房子 要向政府申請免撞色

照成本效益,開分店、連鎖經營、出口,學食神話齋:一間變兩間兩間變四間四間變八間,上市再分拆不正是營商王道?Martina Vidal雖在手製喱士界闖出了名堂,粉絲包括各地皇室成員,但除旗艦店和相距不遠的總店,連威尼斯都沒有分店。溫婉的Martina難得一臉堅定回話,「小島的工藝就留在小島吧,要買就來Burano。」小島大霸氣。
Sergio站在旗鑑店天台,鳥瞰整個Burano時,指着不遠處一個裝修中的地盤說:「戲院關門了,裝修後?變身中型超市,近年有外人買了小島的民居,準備在Airbnb租給遊客吧?」這位原居民記得夏天織女滿街的曾經,談起小島不日「變質」,狀甚無奈。「島上一直沒有酒店,遊客日落就走,還居民清靜,未來就不得而知了。」為了確保不受打擾,Sergio住在離Burano船程五分鐘的另一個更清靜的半島,寧可每天坐快艇上班。
無論如何,這小島還是很「殺」風景的,說的是相機,因為隨便走進一個轉彎、一個小巷子都是驚喜。據說這漁夫之島所以每棟房子都上了不同顏色,是為了方便晚上天暗,或冬天於濃霧中回巢的漁夫可以辨別自己的家。「哈哈,還有一個說法是,漁夫都好酒,他們的夫人為了防止另一半酒醉後藉口找錯門口,溜到別人家的床上去。」Sergio笑談彩色島的另一個由來。
遍灑大街小巷都是鮮艷的糖果色,天氣好民居都會架着竹竿,晾曬剛洗好的衣服、被單甚至喱士,連屋與屋之間的倒影都渲染成彩色,很童話的感覺。原來,這裏的居民如果想要粉刷房子的話,要先跟政府申請,由政府給你幾個參考的顏色,以免撞色,並務求家家戶戶有不同面孔。

Martina Vidal雖在手製喱士界響了朵,粉絲包括各地皇室成員,但Martina堅持除了總店和這家旗艦店外,決不在島外開分店。

Burano面積細,適合一日遊,島上沒設酒店,希望遊客可以入夜後還原居民清靜環境。

Piazza Baldassare Galuppi廣場有不少餐廳,供遊人大快朵頤,貓咪會主動向遊客討吃。

Burano原是個漁村,現時仍保留一點原貌,家家戶戶門前都停泊小艇代步。

Burano島民也愛用喱士製品,最常見是掛在窗戶作窗簾。

TRAVEL MEMO

•簽證:持特區護照或BNO均毋須簽證
•交通:於米蘭乘火車往威尼斯,車程約2小時,於威尼斯Piazzale Roma乘4.1號渡輪,至Murano轉乘12號渡輪可達Burano
•滙率:1歐元約兌8.5港元

記者:鄭天儀 
攝影:梁志永
編輯:謝慧珊
美術:黃創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