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十年》獲金像獎最佳電影,在戲院放映幾乎場場滿座,但如此貼近社會現實又叫好叫座的影片,卻再沒有任何影院放映。香港政商環境已變得畸形。
然而,接下來香港卻有好幾部本土題材電影出現。這顯示有一批年輕演藝工作者,想要走出過去十多年由人民幣牽引香港電影藝術的邪路,重回扎根香港、敏感反映香港社會現實的路向。這些電影的製作成本都很低,編導年輕,演員大部份是新人。不過,也總有些已具成就的圈中人支持。已上映的有《樹大招風》《暗色天堂》《導火新聞線》,票房均不俗。將要上映的有《點五步》《此情此刻》。我去看了《點五步》首映,一段對舊日香港的回憶,帶出對未來的絕望中的希望。
影片開始的場景,是傘運時的金鐘佔領區。展開的故事背景是1984年,即中英簽署聯合聲明那一年,電影講的,是獅子山下一支香港極少人關心的少年棒球隊的成長故事。這是真人真事,當年的人物當晚也現身首映禮。不過,我和香港大多數人一樣,當年正被香港前途問題困擾,沒有注意這事發生,而整件事也被歷史遺忘,只留下當年港英政府建的一座少人知道來歷的「沙燕橋」。
沙田一間Band 5中學校長,在區議會爭取到一筆經費在學校辦一個少年棒球隊。學生大都是公屋孩子,表面頑劣,各有家庭問題。校長組織一批學生成立沙燕隊。棒球運動不僅強調團隊精神,更講求犧牲精神。沙燕隊隊員在這種精神培育下健康成長,從每戰皆輸,到贏得當年少棒冠軍。中間穿插青春少年的悲與喜,樂與怒。
片名「點五步」的意思,是校長說棒球運動,「比賽的時候,一踏出這個投手丘,就冇得返轉頭,輸贏就是這半步」。半步,就是點五步。寓意人生猶如比賽,有些事你奮鬥到最後關頭,疲乏氣餒想要放棄了,但其實只差半步,咬牙拼這半步,結果就不一樣。
電影中出現當時任沙田政務專員的曾蔭權,記得1983年初,我主編的《七十年代》曾經訪問過他,那時香港前途談判大局未定,但中共已透露九七年收回主權的意向。大多數港官都不敢接觸這個敏感問題,但曾蔭權卻說:「如果我在55歲退休,那年剛好是1998年。香港人需要我們為他們說話,我是屬於香港的。」
然而,九七後有心的公務員竟然被政治化到今天的境地。要問香港淪落到甚麼程度嗎?電影中當年的少年人,都夢想有一天可以走出公屋屋邨,因為那是社會地位卑微的標誌。可是現在,年輕人的想望竟是能夠申請到公屋,因為那比住劏房好太多了。
電影最後又回到傘運時的連儂牆,上面大大字標出:就算失望,不能絕望。
一樁已被時代湮沒的少棒舊事,重拾起來就是一部既懷舊又勵志的本土電影。本土題材發掘不盡,也一定受本地及外地觀眾歡迎。
我們疲乏氣餒,所差的絕不止是點五步。也許影片中另一句話更能激勵今天的本土意志:不是要贏,而是不要放棄。
李怡
周一至周五刊出
http://www.facebook.com/mrleey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