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玻璃來影相?聽落天方夜譚,其實早於1851年,英國人Frederick Scott Archer就發明了這種攝影方法,玻璃片擦上火棉膠及銀鹽藥水後,就成為了菲林,可以用來拍照。由於玻璃片從感光、曝光到顯影,一直處於濕潤狀態,因此被稱為濕版攝影。整個拍攝過程,由倒藥水到顯示出影像,時間大概是15分鐘,所以亦被視為早期的寶麗來。真正的寶麗來(Polaroid)相機要遲近一個世紀才出現,由Steve Jobs的偶像Edwin H. Land在1947年推出。你說,發明濕版攝影的人,在當時是多麼有前瞻性。
「濕版是一樣很慘的技術,最初發明時非常流行,後來乾版攝影誕生後,很快就被人遺棄。」莊子寧(Cherie)在公開大學教授攝影歷史,說起濕版的命運有些許慨嘆,「之後就成為了少數人的樂趣。」Cherie高中時期已接觸菲林相機,五年前開始玩濕版攝影,由切割玻璃到調配藥水,都要自己一手一腳包辦,令她深深着迷的,是濕版影像的質感。「濕版在拍攝人像方面有很大優勢,出來的皮膚質感非常好。」
仔細看,玻璃上的影像顏色其實深淺不一,有時甚至會破爛或脫落。在別人眼中,這或許是失敗之作,但她認為,濕版的獨特之處,正在於影像的不完美,因為藥水會受溫度、濕度等因素影響,每個步驟都是挑戰,正是這種不可預測令濕版攝影更添神秘。數碼攝影浪潮下,人人追求快速與像素,攝影的態度往往被忽略,濕版攝影雖然古老,但每張相片都彷彿是有生命的。
記者:劉東佩
攝影:陳健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