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周」應該點寫? - 馮睎乾

「賓周」應該點寫? - 馮睎乾

粵語入文,是否須寫「本字」?有人說,尊重自己的語言,該用正寫;但「那渣麵」寫成「藞苴麵」真的好嗎?況且很多字詞根本無從稽考;王德威寫〈歷史就是賓周〉,「賓周」也難免用俗寫,若真要追本溯源,可需要天大學問。
有說「賓周」出自蒙古語,指一種鳥,元明文獻寫作「本周兒」,普通話念來像「賓周」,而「鳥」通常借指陽具。但世上那麼多鳥,何以偏用本周兒?這冷僻的外來語又怎會流行?又有人說「賓周」即「不周」,理由是:「華夏神話中不周山,由於其為直柱,頂天立地,故成陽物象徵。」似乎誤解古書。不周山高,不等於它是「天柱」(王充亦抱懷疑,見《論衡.談天篇》);古人也從未以「直柱」描述不周山;若此說成立,陽具何以不叫「崑崙」、「泰山」,偏叫「不周」呢?
陽具最古的寫法是「朘」。《老子》說「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指嬰孩未懂性交,但精氣充沛,陽具會自然勃起(朘作)。「朘」粵音「追」,我們講Jer,很可能是此字音轉。小學雞年代,常聽見同學講「周」(「你條周」),但沒有人單說「賓」,可見「周」是主體,「賓」為修飾。由此猜想,「賓周」可能即「笨朘」音轉。若堅持寫本字,那該寫「本周兒」、「不周」,抑或「笨朘」好呢?媽我好亂。其實熟習古書者,反而會從俗寫「賓周」。
寫方言俗語,古人慣用借字,學者、文人也是如此。例如廣東話說「冇搭霎」,正寫是「沒傝𠎷」(見岳元聲《方言據》),但《金瓶梅》作者只寫「沒搭煞」。《朱子語類》說:「孔明雖正,然盆(去聲)。」《語類》編者決非文盲,他本來要寫「笨」,但大概「笨」字當時不流行,便借用「盆」字。此等例子太多了。我不是提倡白字,只是書寫方言時,與其佶屈聱牙,倒不如用俗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