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搬往沙田車公廟站嘅「溱岸」,對居住環境幾滿意,博物館就喺隔籬啫,平時得閒無事就行過去睇展覽,感覺得成個人都充滿文化藝術氣息。
不過一講到泊車,就跌回凡塵,滿身銅臭,因為「溱岸」一個車位叫價二百五十萬元,仲未必有吉位出售㖭,搞到佢紮紮跳,滿肚怨氣,因呢位朋友有親戚住在大圍「名城」,亦遭遇同樣難題,有車冇車位,叫苦連天。反而佢地嘅恩師教授住在駿景園,幾年前用五十萬買入一個車位,現在亦只係升到一百萬左右啫,以今時今日嘅樓價比較,仲係比較合理。
朋友問左丁山:「點解駿景園車位比名城、溱岸平咁多?」無他啫,供求問題啫,駿景園建於90年代,當時車位及一啲公共面積可以「發水」,發展商旨在賺樓價,起大個停車場,多啲車位供應,並不相干,故此駿景園有大把車位,炒家用家想谷起個價,並不容易。後來政府逐漸收緊發水比例,卒之在2011年4月1日起規定發水不得超過10%,於是以後興建嘅新樓就相應大量減少車位,例如近來入伙嘅九肚山「玖龍山」相當缺乏車位,容易炒高價。「名城」與「溱岸」之入則,應在2011年之前,但車位一樣唔夠,可能係位於火車站上蓋,低估咗需求啦。
純講市場經濟,發水可以增加發展商利潤,自然可以刺激車位供應上升,你大罵地產霸權都係咁講,譬如前幾日講日本自2002年後放寬市區重建住宅規條,增設發水條款,奠定業主發展權利(即他人不能反對),又可將商廈重建為住宅(rezoning),拆古老樓宇而按最新防地震建築標準起樓,又有發水獎勵,於是東京樓宇供應量急升,壓低晒樓價,表面睇係業主與發展商賺晒,但樓價不上升其實對整個社會穩定亦有裨益,不可瞌埋眼大罵地產霸權。8月11日蘋果大版報道許愛周家族在上水愛園斬樹,欲興建幾座25層高住宅樓宇,長春社及附近業主反對,要向城規會呈交反對意見。嗱,同樣事件若在東京發生,根據金融時報記者Harding嘅報道,許家話起樓就起樓嘅嘞。美國方面亦有嚴格規劃,興建新宅唔係想像中咁容易,一位世姪在新英倫一帶與美國朋友合資創業,就係「劏樓」,買入大面積單位,改裝為細單位,一變二或變三,再出租予有色人種,大受歡迎,好好租,這就是起樓不易,明益劏房嘅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