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呈現作家形象,「筆羈天才」裏有兩名配角:「老人與海」的海明威,以及「大亨小傳」的費茲羅。一個出海釣魚,另一個卻欠了一身債,上出版社找編輯預支版稅。
電影的主角就是三十年代紐約一家出版社編輯,他捧紅了一個自稱懷才不遇的小說家胡爾夫。這個文藝青年將自己的小說稿向編輯自薦出版,一本書稿有十幾箱子,編輯一看,開頭一段,小說裏的男角,遇上一個女人,一見鍾情。心中浮現愛情的感覺,他用了上千字來形容,又是星星,又將晚霞,又有海上幻生的無盡靈花,譬喻豐富,意象繁麗,但是編輯將文字刪去九成,說:簡單就是美,你只須說一見她就難忘,夠了。
電影開頭不久,就出現了兩個男主角之間一場文學的爭論。懷才不遇的文青抗議,認為編輯不懂藝術,但出版人想到的是市場:小說講的是故事,聽故事的人是普羅大眾,不是哲學家,所以講一見鍾情,只需長話短說,不論文筆如何妙幻生花,都應該刪除。
這是文字創作的百年爭論。到底作家應該表達文筆、才華、個性,還是對市場講好故事?如果繁複即是拖累,那麼法國作家普魯斯特的長篇小說「往事追跡錄」,講主角同在家居閣樓樓梯聞到的各種味道,也一樣用幾千字來仔細形容。為什麼普魯斯特是小說的大師?
還是這種長篇,只有法國人有欣賞的耐性和品味?電影裏的蒙太奇,就是法國人首先發現並加以運用的。蒙太奇就是與故事情節無關的種種影像,用含蓄而折射的方式將簡單的事講得複雜一點。有時簡約固然是精美,但長卷也是壯美。
這是拍電影的人處理這種題材的難處。一部電影以編輯和小說家之間的友情為題材,以前沒有人拍過,碰這種故事,有相當的風險。但是如果中學生想學好英文,看這場對白,學習小說家的詞彙和譬喻,會大有得益。
「筆羈天才」講語文和寫作,以電影為媒介,卻是好戲,因為開創了新的空間。在一個粗糙的世代,賞看精緻的事物,世界上有太多問題沒有絕對,兼上了創作和市場學的一課。
畢竟諾貝爾文學獎,不會頒給哈利波特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