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咁熱鬧】普天同慶 盂蘭節原來係吉日

【鬼咁熱鬧】普天同慶 盂蘭節原來係吉日

研究盂蘭文化多年,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理事兼香港潮屬社團總會會董胡炎松先生說:「其實歸根究柢,農曆七月其實是個吉祥月,而現在我們香港的盂蘭節,有兩個源起。一個源自道教的中元節;另一個來自佛教《目蓮救母》的故事。」

道教,相信天下由天、地、海三神掌管。一年有三個大節,正月十五上元節是天官賜福,大家都開開心心添福壽;七月十五中元節是地官赦罪,人間藉上香、唸經、捐獻與拜神,藉此給先人及遊魂野鬼供奉施食,減輕罪孽,同時也為自己積福。獲赦罪後先人或遊魂,可隨神官乘渡船投胎;十月十五下元節是水官解厄,不好的運氣,厄運可以一筆清,重新做人。

而佛教呢,就有《目蓮救母》的故事。傳說目蓮的媽媽生前做得壞事多,死後入了餓鬼道,變了餓鬼。身為僧人的目蓮用法力,把食物送給媽媽,但是無論怎麼弄,食物送到媽媽嘴邊就變成焰火,一燒而盡。無計可施下目蓮找佛祖一問究竟,佛祖就提示:「用盂蘭盆,放入百味五果,供奉十方的大德高僧,讓他們為媽媽頌經。」遊魂受到恩德,就可以赦罪投胎。

從此,施食、放焰口、頌經,就成了盂蘭節的中心節目。另一方面,之所以是農曆七月十五日,因為在印度傳統,夏季炎熱,僧侶會停止化緣,而聚到佛堂作修行,直至七月十五日就可以出關,是個僧侶智慧與功德都獲提升的好日子。

香港呢,因為五十至七十年代大量移民來港,他們大部份都是單身寡仔,聚居於環境惡劣的山邊木屋區,天災人禍火災頻生,好多人客死異鄉。同鄉不欲兄弟們客死異鄉做遊魂,就辦大型盂蘭勝會為兄弟們赦罪,為自己積福德。熱鬧的盂蘭勝會,可是他們聚集「自己人」(格嘰冷)聯誼,聚集力量的大日子,所以胡炎松說:「盂蘭節本身是強調孝於親慈於眾,孝親於父母慈愛於社群,加上對無主孤魂的慈愛的日子,有人稱之為鬼節,但卻是個宣揚慈愛,關懷弱勢社群(鬼)的日子。」如果你驚,走去睇鬼古,覺得會鬼掹腳,唔敢夜晚入盂蘭場地,就實在誤會大了。

記者:陳慧敏
攝影:周芝瑩

七月十五盂蘭節,其實是個吉日啊。

道教中元節,地官赦罪,罪孹重的先人及遊魂都有機會聽道,投胎。

胡炎松先生強調,盂蘭是個念先人,慈愛遊魂的日子,不是滿街惡靈的恐怖節日。

佛教盂蘭節,佛祖教以盂蘭盤盛百味五果供奉高僧,可為遊魂赦罪。

在盂蘭勝會裏,有錢人捐獻貢品,窮人分享貢品,遊魂赦罪又得施食,皆大歡喜。

高僧們吃了百味五果,唸經可以超渡亡魂。

五、六十年代大量移民來港,這個盛大的節日,正可讓他們團結鄉親,開心一下減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