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選舉,就至今為止的選情來看,結果可以套用孔夫子一句話:吾不欲觀之矣。
在梁振英失盡民心、政府施政離晒大譜和建制派過去幾年力保劣政的現實情況下,本來民主派的形勢應該一片大好,然而不但滾動民調顯示出並非如此,而且在電視電台的選舉論壇、民主派的文宣和網上論戰,都是一次大倒退。惡果將在9月4日呈現。
民調顯示,非建制的總支持率,高於建制10%或以上,但當選席次卻很可能少過上屆,甚有可能連直選席次都輸給建制。民主派總席次若低過三分一的24席,新特首就有可能重啟政改,通過假普選;23條重臨也不在話下了。
何以非建制的選民支持度高而選情反而走低?原因之一是太多號稱民主的新參選者,攤薄了票源。一方面使支持民主派的選民花多眼亂而陷入不知如何選擇的苦惱,另一方面僧多粥少使幾乎所有的民主派參選者都可能在攬炒下得不到當選的應有票數。建制派有中聯辦協調,而民主派則一盤散沙。這是中共以有組織的少數克制無組織的多數的致勝策略。
但最重要的原因,是絕大部份的參選者都沒有考慮開拓新票源,而是一味挖掘其他民主派參選者的票源。上屆立法會投票人數只佔登記選民53%,也就是說仍有47%選民沒有投票。不投票的原因可能是覺得事不關己,或者覺得多數立會議員的表現不理想,而新參選者也讓他們覺得「投唔落手」。民主派如果在選舉策略和文宣方面針對上屆未有投票的47%選民,是可以開拓新票源的。辦法也很簡單,幾個星期前,David Tang已經在他的fb提出過,就是「三個字: 梁、振、英,這個物體的『號召力』,太強勁了,比黑洞更厲害,甚麼政治明星也比不上。」上屆沒有投票的47%裏面,許多人可能對建制派和民主派都不滿,但經過這四年,多數人不僅對梁振英憤怒,而且對梁政權的施政極厭惡,針對梁振英及近來行李門、廉署、選舉主任等議題,提出堅定而可操作的「打倒689」的政見,絕對可以開拓出新票源。
但可惜許多參選者沒有這個志氣,反而不停向其他反建制參選者潑污水,以期爭奪原有支持民主派的選民票源,在僧多粥少中搶那已經「見少」的「粥」。
集中反映這種傾向的,是電視、電台的選舉論壇,其質素之低可說前所未見。多數參選者都不是提出自己的政見,也不是就當前最受關注的問題,發表針對性談話,而是對可能威脅自己當選地位的人作人身攻擊,陰謀論亂飛,有的竟然進行性污衊,指對方為「萬能插蘇」。這種胡亂污衊的結果,受懲罰的未必是對手,很可能會是自己。
我聽了一次這樣的論壇,決定以後再不會花時間去看去聽。並估計這種餓狗搶屎的論壇,會導致投票率比上屆更低。建制派不但沒有因四年保皇而受懲罰,而且會得益;梁振英也不會受懲罰,反而在建制派勝利聲中獲連任。然後,青年朋友陳雅明說:「香港進入多數人麻木及少數人在街頭死爭的時期。」
李怡
周一至周五刊出
http://www.facebook.com/mrleey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