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驚就有鬼 - 林夕

唔驚就有鬼 - 林夕

對我來說,一年一度過盂蘭節,情懷異常本土。本土近年驚悚事件頻頻,而最恐怖的事情之一,就是盂蘭節越來越不恐怖,也不只盂蘭,所有鬼片鬼故事都不再毛骨悚然,真係唔驚就有鬼。
蘋果為盂蘭鬼味不再請來專家分析(這也勞動專家,其實也頗詭異),說現在滿街燈火通明如晝,想驚都難。其次,現在的年輕人對鬼魂認識不深云云──一副劉公子林鄭司長的口吻,又關年輕人事?我認為,唔識,反而識驚,鬼魅如焦慮驚恐諸般症候,認識越深入透徹,就越不覺得是一回事,即如盂蘭節,你若大力探究鬼門關何以在此時大開,就成了民間風俗研究,那股陰森氣氛,在放大鏡下即時魂飛魄散。
我覺得,盂蘭節恐怖氣氛失傳,全因人心不足,欲求永遠不滿。像我少時,燒衣時心裏起碼有個敬畏的畏字,金銀衣紙據說是燒給下面用的,因為比較簡陋,只是個象徵,也就不做多想。
隨着燒金銀衣紙習俗「打造、優化並作出可持續性多元化發展」,名牌手袋名車豪宅一大堆,以人間之心度遊魂之腹,鬼原來也會蝸居在偽豪宅裏,而不是飄來飄去,怕就有鬼,即使有鬼,這鬼居然提着個比冒牌貨還要假的名牌包包,你只會聯想到血拼的遊客,何來鬼影幢幢?
鬼故事嚇不到人,也跟發展是硬道理有關。以前無論是鬼片或電台講鬼,能讓我驚懼的,都相比較單純,點到即止。確實,真有其事的鬼事蹟,三言兩語就講完,不外乎某地方某時刻有神秘鬼影出沒,然後原來此地某人曾發生過某事,然後呢?然後看就沒有了,最多有師傅捉鬼情節,也未必有結果結局。
現在的鬼片鬼古,反映人性貪婪,只輕輕的飄過固然對不住觀眾,長期在屏幕上曝光還嫌棄不夠,一隻隻都拋頭露面,不懂珍惜自身神秘的羽毛,一路跟人進行深度互動,情節又豐富曲折,造假痕跡明顯。活脫脫就是真人一個,又濫於開聲,大講人話,幾乎可以去參選議員,嚇唔親人,只會笑死。
想人怕,就要讓人疑神疑鬼,纖毫畢露出來嚇人,想人驚就有鬼,這話不只是對鬼片鬼古界別人士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