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特的存在,令男子百米短跑不存其他選手勝出的懸念。不管起跑落後,他總能後發先至;6呎5吋的身高步大力雄,百米只要40或41步,其他精英最少要43步。
人類百米短跑極限在哪裏?這個命題在保特2009年的9秒58世界紀錄之後再被提起。整個七十年代以至八十年代中葉,人類始終無法突破百米9秒9大關。有稱這是由於客觀因素局限使然,當時有研究說,人類的百米時間其實一直都在進步:跑手的體能提升、場地及設備改進,令跑手平均每隔一段時間都能跑快一點點。
不過,這「一點點」並不明顯,難以計量。尤其是六、七十年代,普遍是人手計時,除了誤差大,極其量只能是小數後一個位。後來改用電動計時,也只是小數後三個位,或者以高速攝影機分出勝負,但這種方法仍無法把「一點點」的分野清晰表達。
以保特2008年跑出9秒72打破同胞鮑維的9秒74世界紀錄為例,相差0.02秒。也許,如果有更精密的計時器,新舊紀錄的差距可能不是這個數值,而是0.01XXXX秒。若計時器精密至此,更能看到人類速度是一直向前推進。
七十年代曾有研究稱,人類到公元2000年,百米短跑可能打進9秒6大關。如今的推算,如果能夠像保特那樣,每秒跑12米並以如此高速跑60米,又或是每次腳掌觸地時間盡量壓縮,若干年後百米短跑可望跑入9秒大關。不過,強如保特也只能以這樣的高速跑不足40米,但都可以令他後來居上奪金。
要破紀錄,除了提升科研及訓練水準,還要有更精密的計時器。儘管庸俗了一些,但也必須說:這些都無財不行。
安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