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C選擇在9月7日後只重播舊節目,直至政府批准停播為止,原因已有無數專家分析,但日期卻鮮見有人論述。9月4日是立法會選舉,9月6日所有結果已公佈,DBC「功成身退」投資者對各方均已有交代,應是原因之一。
今年立會參選名單之多,盡破紀錄,效應之一是正規傳媒報道時由於必須複述同區所有名單,以致內容的剪裁及可讀性均受限制,評論不易聚焦,以至公眾的認知與投入均大受影響,主動選擇以及投票的意欲應會因此下降。
建制或反對派都以不同方式分裂。建制派的分裂最終目的是爭取更多席位,反對派的分裂,從來沒有甚麼最終目的,只有個人利益考慮,成王敗寇,一切都僅此而已。
因此,從政若想出頭,投身建制派必須加入政黨,否則不可能獲配票;投身反對派即使自組或加入任何政黨,仍須獨自耕耘,尋找或自製出位機會,否則只能成為永恒的綠葉。
今年冒起的新政黨及參選名單中,有幾個真正身份疑似是建制派。要確認或鑑定當然不容易,但獲配票與否則是最可靠的試金石。若然只能「靠自己」,則幾可斷言他們的作用是𠝹票多於另起爐灶,即使選舉突襲成功,上任後也很快被吸納於建制系統內。
選民應根據甚麼準則或因素來選擇:是候選人的往績?承諾?還是估計未來的表現?事實擺在眼前,三者同樣令人信服的候選人可能一個也沒有,反之三者同樣不可信的比比皆是。
由各區舉行的選舉論壇已可清楚看到,現役候選人不想回應對手質疑過去的表現,新興候選人對當選後的工作語焉不詳。至於政綱及承諾,沒有人看也沒有人講,因為參選名單太多,誰也沒有時間及能耐逐一細讀,遑論用心比較。
候選人政治立場也如此,建制派的幾個老大政黨還不致過份走樣,好些急進年輕黨員的立場與黨性已見識時務者為俊傑的傾向,疑似建制派賣的多是過去的回憶和印象,對未來的言行完全沒有保證。反對派一方亦如是,有些人甚至連現在的立場也不甚了了,只肯說「入到局必不會令大家失望」。
政治斷層大災難的開始
不少政黨都要提拔新人,以致這個「過去、現在、將來」的組合與分野更覺混亂與模糊。在參選名單中,由年輕一代領軍掛帥,但文宣用品中幾全是「一拉一」,當中有的在排名較後純粹撐場,這樣的交替選舉,明顯是政治斷層大災難的開始。
選民熟悉、信任的老臉孔不會參選或當選,反之選民所知不多、信心有限的候選人9月後若大量入局,在他們適應的漫長期間,政情瞬息萬變,立法會如何運作及民意有多大反彈,實難想像。今天選舉論壇出現的語言、行為及程序「暴力」一定變本加厲,局內局外皆然。
本地主流傳媒近月迅速成功「轉型」,令DBC等邊緣傳媒的作用與貢獻相形見絀,因此交還牌照無可厚非,因為日後連主流傳媒的「過去、現在、將來」也令人混淆不清,「識時務者」的經營方針成為新常態,公眾很快便會忘記過去只懂放眼將來。
港大民調的初步結果,反映這殘酷的趨勢,由老大哥到新近崛起的反對派都因參選名單太多,讓選民不知如何選擇,結果建制派及舊人仍佔盡優勢,因此反對派告急絕非「狼來了」,香港人若不理智回應,日後反對派將只能在議會外繼續掙扎求存。
周信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