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隊醫隨想:運動醫學「奧運精神」

運動隊醫隨想:
運動醫學「奧運精神」

國際奧委會在《奧林匹克憲章》有以下一段話:「每一個人都應享有從事體育運動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視,並體現相互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奧林匹克精神。」作為運動醫學從業員,筆者想從運動醫學的角度與大家分享「奧運精神」。
反興奮劑和禁藥一直在本屆奧運會備受關注,先有報道指出俄羅斯隊在政府的包庇下,大規模及有系統地使用禁藥,令不少俄羅斯運動員被禁止參賽。其後,國際反禁藥組織WADA發現巴西禁藥控制化驗室的檢驗程序出現問題,幸好最後禁令解除,令藥檢標本毋須運到其他國家化驗。比賽展開後,有選手被發現藥檢不合格,而中國泳隊的孫楊曾使用禁藥一事也是本屆的話題焦點。
無論最後孰是孰非,使用禁藥對其他守規矩的運動員來說絕對不公平,嚴重違反了奧林匹克精神當中「公平競爭」的原意。
不少人認為,運動創傷可能是精英運動員生涯的一部份,作為運動隊醫,筆者在運動員克服傷患的過程中,也有深刻的體會。李慧詩在競輪賽與對手發生碰撞後跌倒受傷,雖然失去決賽資格,但她沒有怨天尤人,更迅速平復心情,在名次賽勝出,再次向大家展現其微笑,展現真正的奧運精神。備戰里約奧運期間,不少香港運動員努力克服傷患,好不容易才能把狀態提升至最佳水平。當中,羽毛球隊的潘樂恩在去年12月比賽時,膝關節嚴重受傷,並接受大手術處理傷患。術後八個月,她憑着決心和勇氣參戰奧運,姑勿論成績如何,已經贏得了各國選手的尊重和讚賞。
除了正在奧運場上拼搏的健兒之外,很多本港運動員因傷患影響而趕不及奧運的列車,例如體操隊的石偉雄、吳翹充及黃曉盈;田徑隊的周子雁,4×100接力的團隊以及其他隊伍的運動員。他們的每一個故事或許更超越奧運精神,深深地觸動每一個香港人。

香港賽馬會運動醫學及健康科學中心執行總監容樹恒醫生
隔周二刊出

想輕輕鬆鬆健康?,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